2008年03月2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义华 黄振兆 黄存璧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开展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集中财力大幅度改善大石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是让大石山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力措施。天等县实施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一年多来,15大类15521个项目已动工15521个,完成15509个。这些项目的竣工,使山里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千年企盼的路通了,自来水到家了,打开沼气十多分钟就可做好饭菜……
  这一切巨变,就在一年之间!

  路通,终结村民心中永久的痛

  [现场目击]

  沿着从天等到隆安县杨湾乡的公路前行约30公里,车子拐进一条上坡的小路。这是一条新修的路,新凿的路基、新铺的石砂,碎石与车轮摩擦得“哗哗”作响。翻过一个山坳,一排砖混结构的房子出现在记者面前,这是天等县驮堪乡孔民村幔怕屯的民房。

  在村口,有两堆刚打好的水泥砖。村民李春英告诉记者,这些砖是村里几家未起楼房的农户打的,“现在路通了,拉水泥石料都很方便,群众起楼房的热情很高啊。”

  幔怕屯分上下两组,共49户人家,与公路隔着一座山。去年4月,政府下拨8万元修筑幔怕屯级公路。项目开工后,全屯人全力以赴协助施工,仅仅用了5个月,就在坚硬的山体上凿出4公里长、3米宽的路。

  “路通了,群众正盘算着发展生产,上组的8公顷山地退耕还林后,都被群众种上草药和肥牛树,村民李小平家一口气就养了8头牛啊。”李春英说,现在拉饲料方便了,大家养猪的热情也很高,路通以后,有的村民已出栏两批猪了。

  “现在路通了,一切都在改变!”李春英感慨地说。

  [背景纵深]

  隔着一座山,演绎了幔怕屯人千百年的艰辛。路不通,曾是他们心中永久的痛。

  在幔怕屯下组采访时,一名中年农妇正倚在自家的走廊往外看。她叫李桃英,8年前打砖起房子时,她左脚不慎掉进碎石机碎石槽里,当场不省人事;村民们把她抬下山去抢救,因山路太难走,耽误了最佳手术时间,到医院时只好截肢保命,从此她再也无法下地干活,在家也只能靠拐杖起居。

  离李桃英家不远的村头,是村民李春信的家,大门紧锁。村民们告诉记者,7年多前,李春信的妻子难产,抬下山时也是因为耽搁的时间太长,最后只救活了小孩,妻子因失血过多回天无术。

  [数字]

  在这次大会战中,天等县共修建屯级公路155条,目前已全部竣工,4.75万人告别了行路难的历史。

  自来水到家,从此不再闹水荒

  [现场目击]

  距幔怕屯约10公里,是天等县驮堪乡南岭村敏岭屯。“南岭村一带地表水很少,以前群众喝水十分困难,几乎年年闹水荒,敏岭及附近的几个屯去年9月才通水。”采访车刚进入南岭村地界,带队的乡干部就这样告诉记者。

  在敏岭村头,是农户农笑芳家。她家里接了两个水龙头,一个接在厨房,一个接到洗澡间。记者采访时,农笑芳顺手拧开厨房的水龙头,水就“哗啦啦”流了出来,但她马上就把水关上。她说:“这水太珍贵了,这样卫生的自来水不能浪费呀。”

  她家里刚砌了洗澡间,正准备安上热水器,“以前哪敢用水来洗澡,找水做饭都发愁啊。”

  她说,以前家家户户每天都要一个劳力去找水,有了水,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现在,村里近百个劳力都可以到外地打工去了。“通水后,政府号召我们退耕还林发展畜牧业,村里人都打算种草养牛,建圈养猪。有了水,养什么都不愁了。”农笑芳笑得很灿烂。

  [背景纵深]

  记者到敏岭屯采访时,正好农笑芳已出嫁的女儿黄爱益回娘家。黄爱益说,自己的童年是“挑水的童年”。她告诉记者,当时离家两公里左右有一口泉水,从记事的时候起,每天干最多的活就是挑水。

  谈起当年挑水,黄爱益还告诉记者一个“锁泉”的故事。她记得每到天旱时节,那口泉水量少了,为防止外屯的群众来“偷水”,屯里的群众把泉眼围了起来,还安门上锁,钥匙由队长管着。哪家要去挑水,都得到队长家取钥匙,外屯人一律不给挑。

  农笑芳回忆说,1994年冬至1995年春,连续5个多月没有下雨,南岭闹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水荒,屯边的泉水干了,全村屯人都去附近的巴岭屯挑水。因水源不大,巴岭人白天用水,敏岭屯的群众只好晚上去挑。一个严冬的夜晚,农笑芳半夜打手电筒去挑水,返回时脚一滑就连人带桶滚下山岭,水桶摔烂了人也一身是伤。这样的事,当年村里就有十余起。

  [数字]

  按自治区下达的任务,这次大会战天等共有水利和人畜饮水项目105个,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81个;目前项目已全部完成,55个村184个屯6.88万人实现安全用水。

  沼气池建成,村容村貌大变样

  [现场目击]

  在天等县进结镇团乐村六一屯,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村容村貌发生的变化。六一屯45户排成较整齐的三排。屯里的“三直三横”屯路约1公里长,正好围成一个“田”字,目前已全部硬化,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干净净。

  “村貌改变,与家家户户都建沼气池有关。”副屯长农荣宝说,大会战开始后,目前45户共建了49座沼气池,“建了沼气池,家家户户每天都要清扫牲畜粪便入池充气,屯里的卫生大为改观。”

  屯干卢永帅告诉记者,屯路、沼气池建好后,屯里制订了“门前三包”,规定所有的农户不得乱倒垃圾,杂物不得堆到村道上,起房子要到指定的地点堆放材料,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要每天都扫干净,耕牛、鸡鸭全部圈养,就连耕牛在屯道上拉粪便,都规定由主人负责及时清扫。

  “这些规定一出台,屯里的卫生好多了,苍蝇、蚊子也很少。”一村民这样告诉记者。

  “这沼气池使用很方便,每天只要有两头猪的粪便量,就够一家人用沼气。”在村民农浩斌家,他一边打开沼气炉一边介绍说。他一家4口人,养有两头母猪,沼气很充足,一般十来分钟就可煮好一家的饭菜,“以前烧柴火,每天要烧20公斤柴,两天要上一次山去砍柴,现在不用上山砍柴了,屯周围的山都绿了许多。”

  [背景纵深]

  六一屯是个移民屯,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从附近的六个小队迁移而来的。以前,这里村民的住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分三层,当地人戏称一层是“畜牧局”(养牛养鸡鸭),二层是“人事局”(住人),三层是“粮食局”(屯粮)。“人畜混居很不卫生,特别是天气炎热的夏季,牲畜的粪便味直往上冲,有时一进家就想吐。”一村民说。

  据介绍,六一屯以前最不卫生的是饮水。该屯共分三排,因为缺水,家家户户都打井,但打的井都不深,上排农户的猪粪牛粪和厕所往下渗透,就渗到下排农户的井里。“雨天一过,中下排农户的水井打上来的水都有粪便味啊。”卢永帅说。

  [数字]

  此次大会战,天等县以沼气池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共15066个,目前已全部完成,使16万人直接受益,并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