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3月22日 来源:桂中日报 作者:杨树森 邹文彬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踏上忻城这块充满希翼的壮乡热土,放眼这片“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石山区——曾被联合国粮食署官员称为“人类不宜居住”之地,如今“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粮,家中猪牛羊,水柜沼气进农家”,构成了这个新阶段国家重点扶贫县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忻城县委书记卢忠告诉记者,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全县40万各族人民努力拼搏,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五大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逐步形成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地方特色工业为支柱,特色旅游业为活力,城镇化、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成为广西的“桑蚕之乡”和“金银花之乡”、“佛手瓜之乡”、“珍珠糯玉米之乡”、“老土司元春乳鸽酒之乡”、“金嗓子药业生产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确定为全国科普示范创建县。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区平安创建达标县称号;2005年,荣获广西“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奖(中草药材)二等奖和(草食动物)三等奖”,被评为“全区桑蚕发展十佳县”;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党的十六大以来,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走特色县域经济发展道路。首先,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实施农业产业化“122”工程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县已发展甘蔗面积16.3万亩、桑园面积19.6万亩、金银花面积8.1万亩,畜牧养殖总产值达26.5亿元。其次,围绕“工业富县”战略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2003年以来,全县协议项目274个,协议资金50.3亿元,实际到位项目265个,实际到位资金10.8亿元,构筑了以制糖、制药、缫丝、化工、冶炼、新型建材等为主的地方特色工业体系。第三,加大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继完成了乐滩水电站、桂中治旱工程、澳援项目、忻城至合山至宜州两条二级公路和乡乡通柏油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并以县城“十大工程”为龙头,投资1.21亿元实施了一批城建项目,城镇化水平从2003年的21%提高到2006年的24%。

    在科学发展经济的同时,该县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感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实惠。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4.49亿元,解决2.05万人的温饱问题,产业扶贫开发工作效果显著,去年8月全区产业扶贫开发现场会在该县召开。公共卫生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投入经费550万元,建成了门诊楼、住院楼8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4.43%;完成1178户水毁民房的恢复重建;累计投入民政资金达5519.6万元,建成了122个乡镇政府及村委办公楼、51个五保村;累计投入经费3.6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8.59万平方米,“普九”、“普实”、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均通过自治区检查验收,“两基”工作达到国家验收标准。维护好弱势群体利益,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00多人,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抚恤补助金、优待金和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解决好“三老三难”问题。

    在深入开展“争创文明县城,建设平安忻城”活动中,该县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夯实了综合治理的基层基础。投入35万元在县城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组建维护社会稳定信息督察员队伍,派驻到全县12个乡(镇)担任专职督察员,在县直9个涉农单位设立兼职信息督察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几年来共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45起,调处“三大纠纷”268起,调结262起,调结率98%,调处各类民间纠纷4925起,调结4571起,调结率92.8%。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493起,查处治安案件1966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案发率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忻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记者坚信,党的十七大,必然给忻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