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3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身处宝山不识宝”绝不仅仅是直观上的“眼力不佳”或“心水不灵”,根本还在于“思想不活、思路不畅”——这是金秀瑶族自治县自今年1月中旬开展“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大讨论活动以来干部们的最大收获。
  3月12日,金秀县委书记黄振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但干部们大都概念模糊。没有谁说工作思路有错,但在具体谋划布局中又常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开展大讨论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激活干部的脑,找出瑶山的宝。”

  该县的大讨论活动分块进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各组织分管部门进行讨论,形成报告上报县委。由于讨论贴近实际、主题明确,干部们发言的积极性高,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论辩,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记者了解到,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异常丰富的药用植物和珍禽异兽,造就了独特的瑶族医药。历代瑶胞不断总结,已将传统的104种药用植物发展到1700多种。为发展瑶族医药,有人提议新建一座集研究、医疗、休养、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瑶医院,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有人认为县城已经有了人民医院,其条件面向县城人口绰绰有余;也有人认为建瑶医院不只是金秀自己的事,而是整合资源、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瑶医瑶药的大事。黄振江借此提出金秀的全新定位,那就是“立足金秀,放眼广西;立足金秀瑶族,放眼世界瑶族”。他向记者透露,自治县将迎来60周年成立大庆,该县拟向上级申报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世界瑶族艺术中心、世界瑶族医药论坛等一系列的重点项目建设。

  真理不辩不明。通过大讨论,该县干部思想高度统一,尤其明确了自身发展的“两件宝”,一是生态优势,二为民族文化。为做好二者的开发利用,该县决定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项目发展基金,集中财力物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为落实长效机制,该县还将推行“一名干部带一业”的模式,并实行挂钩奖惩制度。

  解放思想气象新。在金秀采访时,记者还注意到了县城主要街道的立面改造。去年以来,该县投入300多万元启动县城“民族化”改造,邀请专家设计,制定科学规划,实施分期改造。如今,古老的瑶族杆栏式建筑、别具一格的吊脚楼渐成规模,令人眼前一亮。据了解,作为建县以来短期投入最大的项目,今年该县还将陆续启动“公园化”、“山城化”改造,以“三化”为中心,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