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3月2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唐广生 黎瑞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作为区定贫困县的象州县,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互动之路,实现了经济发展、百姓得利、社会和谐。该县2005年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区排名中前移了35位,2006年又前移了13位,连续两年获得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6.6亿元,同比增长15.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区、来宾市0.9和0.3个百分点。不久前,该县被中央党校确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研基地。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严书翰说:“象州的实践对于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有借鉴意义,其做法值得推广。”

  狠抓“三化”建设,打下坚实经济基础

  ——以工业化促“工业强县”。该县通过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工业集中区等推进工业化进程,确立和形成了以钡盐加工业、甘蔗制糖加工业、茧丝绸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以金属冶炼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林化加工业、造纸业、建材业为五大支柱产业。到2006年底,原有的17家处于停产或破产边缘的国有工业企业全部恢复生产,规模以上企业由2002年的15家增加到2007年的36家。去年全县工业实现总产值27.3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增加值11.25亿元,同比增长28.4%;规模以上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4%。工业经济增长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8.8%。

  ——以农业产业化助农民增收。该县通过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两家制糖企业,使甘蔗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26.7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31.28万亩;依托5家蚕茧加工企业,使桑园面积由2002年的不足5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0.28万亩,位居广西第二;依托8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优质谷产业化发展,2007年粮食总产达21.95万吨,人均拥有商品粮多年来居广西第一。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该县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实现22.44亿元,

  是2002年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002年的1.7倍。2007年全县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3381元,同比增长10.3%。

  ——以城镇化拉动第三产业发展。该县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推进城镇化进程, 先后引进6亿多元资金建设县城文化广场、步行街、象东新城、商贸中心、新客运中心等重大工程和寺村、石龙、罗秀等重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全县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21%提升到2007年的35%。城镇化拉动了建材业、房地产、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2007年全县第三产业总产值达8.7亿元,同比增长21.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

  与此同时,象州县通过转变机关作风,积极营造“政府创环境、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的全民创业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2003-2007年,全县共引进招商项目300多项,项目总投资40.94亿元,项目总数、投资总额、到位资金连续五年位居来宾市各县(市、区)之首。

  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象州县坚持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老百姓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行路难、脱贫难等问题。县里每年均组织农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85%以上农民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城镇100%解决了“零就业”问题;城乡低保户全部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合率达91%;全部消除了中小学校D级危房,还清了多年的“两基”欠款;修建和维修公路78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公路;解决128个自然村7.6万人口饮用水问题;使农村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9.06万下降至2007年的1.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发生率连续四年下降,人民群众对安全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象州先后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区劳动就业转移先进县、广西老龄工作先进县、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三好一满意”合格单位等荣誉称号。

  追昔抚今,象州县委书记贾朝强、县长龙秀有感而言:没有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象州的发展不可能这样顺利。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通过继续解放思想,象州有信心不断完善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