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3月20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唐宁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火爆的信贷场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3月20日,全州县龙水镇禁山里村村民迎来了一群熟悉的客人:龙水镇信用社桥渡分社主任及工作人员。今天是他们下村为禁山里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日子。

  在禁山里村村民蒋贵勇家里,两张小桌拼凑的贷款受理台前,围满了等待贷款的村民。信用社信贷人员工作起来有条不紊,办理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贷款一步到位,方便农民朋友。贷款手续并不复杂,先由农户填写固定格式的《农户小额贷款申请书》,再由信用社工作人员审查核对《农户贷款证》和借款人身份证,审查完毕当即发放贷款。小额信贷一般掌握在1万元以下。

  村民蒋贵勇数着一沓崭新的百元钞票,喜滋滋地告诉笔者,他家种了十多亩地,同时做柑桔生意。去年收购柑桔,把本钱都投进去了,今年初又遭受冰雪灾害,损坏很多果树,眼下到了春耕时节,急需资金购买果苗、谷种、化肥、农膜等。他贷款8000元,解了燃眉之急。

  禁山里村村民组长介绍说,禁山里盛产白果、柑桔、禾花鱼,近年来做白果生意的农户越来越多,像蒋贵勇一样依靠信用社贷款,大手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村民不乏其人,国家大力推广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帮了农户的忙。

  突破资金短缺的瓶颈

  一份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权威资料表明:我国农村目前除劳动力过剩外,资金短缺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如何突破资金短缺的瓶颈,成为当今"三农"发展的现实问题。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信贷支农的重任。以前,农民要想贷款必须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这一硬性要求让许多渴盼贷款的农民望而却步。通常农民需要的贷款金额并不大,以龙水镇禁山里村为例,一张农民贷款金额表显示,贷款多则一万元,少则两三千元,虽说钱不多,但农民贷款的心情却十分迫切,有贷款需求的农民高达80%。前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改善信用环境,简化贷款手续,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切实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的认识。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免于担保、抵押的贷款。对超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限额、贷款者本人又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的农户贷款,信用社一般采取3至5户农户联保的方式发放贷款,以满足部分农户贷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今年初,为了做到支农资金早摸底,早安排、早投放、早受益,全州县信用社采取"适中选点,梯级推测"的办法,通过走访全县33个村,329个农户,推算出全县的农业产值与生产成本,农民的生产资金缺口,申请贷款的农户和额度等一系列数据。据初步统计,今年1月至2月,全州县各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22301笔,金额3703万元,净放1089万元,占全年计划发放支农贷款27.7%,金额和户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009万元和10607户,今年发放时间平均比上年提前1个月,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事实证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全州县龙水镇百福村委主任蒋洪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前年该村向龙水镇信用社贷款10万元,发展饲养土鸡、种植蔬菜,两年下来不但还清了贷款,还净赚15.8万元。

  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说明,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不仅增强了农村基层干部、农村信用社与广大农民的血肉联系,满足了广大农户生产生活的需要,提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水平,而且使农村信用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发展生产、走向市场的纽带,成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信贷支农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以全州县为例,目前,该县农村信用社未按期归还的农户贷款余额为6126万元,占全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6.12%,反映了贷款收回难度大、信誉差等问题。今年,该县信用社全面推行小额农户贷款联保管理办法,让农民自愿组成联保小组,对可能出现风险的农户贷款实行联保,确保农民能自觉偿还信用的贷款。

  其次,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发展,推出了一批个体私营经济大户,他们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规模种养业,需要注入大量的信贷资金。信用社要求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一律实行担保、抵押,否则不予贷款。农村信用社贷款要求担保抵押与农村经济大户贷款的突出矛盾,渴盼尽快得以解决。

  此外,农村信用社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支农贷款,为农民创收,还为国家税费提供了可靠保证。而往往在农民收获时节,有关部门首先满足税费、提留的收留,忽视了信用社贷款的收回,挫伤了信用社发放支农贷款的积极性。各部门应正确处理信用社收贷与征收税费的矛盾,积极协助信用社收回贷款,加强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以便更好地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国家培植财源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供稿:全州县委宣传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