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3月1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骆展胜 陆仕臣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冰冻雪灾造成柑橘树成片毁坏,改种布朗李,因缺乏资金和劳动力,我们很犯愁。前几天,政府不仅无偿给我们送来了布朗李种苗,还派这么多干部帮我们挖树坑。灾后生产县里推行的‘包干制’真是让我们省心啊!”3月2日,灌阳县新圩乡龙桥村村民黄友龙高兴地告诉记者,在龙桥、龙塘、新圩三个村及邻村绵延5.1公里的地域,这几天到处红旗飘扬,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与乡村干部、村民一起,已挖好栽种布朗李树坑2万多个。

  “灾后重建,县里这么重视我们农民,假如我们自己都不积极,真对不起党和政府的关怀!”龙塘村楠木屯村民易全福激动地说。看到这么多干部活跃在田间地头,他感到无比温暖。“我们虽然受冰冻灾害损失很大,但看到灾后这种重建的场面,我生产自救更有信心。”老易还说,他家的上百个树坑一家人至少要半个月才能挖完,有干部来帮忙,一天就做完了,真是做梦都没想到。

  灌阳县是我区受冰冻灾害最严重的县。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确保灾年农民也能增收,在自治区农业厅和桂林市农业局领导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县委、县政府于2月26日立即启动了1万多亩优质布朗李无公害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并列入全县灾后恢复生产的示范点,派出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900多人指导。

  灌阳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考虑到有些农民因协助电力人员抢修供电设施或出外打工等原因,人手不够,农时又不能耽误,怎么办?县里决定按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人数,把挖树坑的任务分下去,实行“包干制”。谈到灌阳为何选择种植布朗李,这位负责人说,这次冰冻雪灾给全县农业传统的种植结构敲响了警钟,必须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而种植布朗李在该县有10多年的成功经验,农民的积极性也很高;还有改种布朗李的效益来得快,能够让群众在灾年也能看到增收的希望。

  据悉,灌阳万亩布朗李示范点共惠及3200多农户共计近万人。据有关部门测算,该示范点建成挂果后,每村每年将增加水果产量1.5万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