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3月04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符 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钦北区现代农业发展掠影

    近年来,钦北区紧紧围绕粮食稳产增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壮大特色产业,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夯实基础搭平台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可以说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钦北区加强了农村水利、人饮工程建设。去年以来,投入573万元进行那浪水库维修加固和建设供水管道、兴修三面光水利工程50多公里,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民“望天田”的耕作条件;总投资436多万元、受益群众1.1万人的京塘吉隆、那袅、龙眼人饮一期工程和贵台人饮三期工程现已完成投资280万元,完成管道安装12.3公里。

    2007年,该区共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5430多万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其中交通部门项目资金2080万元、水利项目资金1010万元、教育部门的农村中小学校舍项目资金1215万元和农牧、林业、扶贫项目资金920多万元。有效地推进了该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科技支撑显成效

    近年来,钦北区的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几年来,该区重点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和“三免”技术(水稻免耕、玉米免耕、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和“三避”(水、寒、晒)技术。粮食良种推广面积70万亩,占90%,新技术推广面积55.2万亩,占70%。优质稻种植面积 57万亩,占水稻面积95%,其中无公害面积12万亩。水稻免耕抛秧面积扩大到35万亩、玉米免耕2万亩、马铃薯免耕6万亩。全区各主要农作物的良种化程度较高,良种良法相配套、提高综合效益,水稻良种率达95%,全区种植超级稻2.8万亩,其中示范点连片种植面积达300亩;玉米良种率91.4%,甘蔗良种率99%。科学技术在农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

    去年以来,该区组织各相关部门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认真开展以“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政策、科技、法制、文化、健康、美德“六进”农家。同时积极利用原有的大寺、小董培训基地和农广校教育培训等形式,大力推进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农广校共新招了106个学员进校学习,农业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和劳动部门开展的“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等专项活动共培训农村群众9500多人;还组织了广西大学农学院博士团到平吉、大寺等镇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大规模、大范围的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民素质的提升。

品牌效应促发展

    钦北区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发挥品牌效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特色养殖业发展迅速。果园鸡是钦北区的名优特产,该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产业链。目前该区已建立果园鸡规模化养殖场35个,规模养殖户3500户;在养猪业方面,目前该区共有母猪饲养户4552户,存栏母猪1.1万多头,2007年已发放母猪补贴国家配套资金55.7万元到养殖户手中,有力促进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全区涌现了一批养猪大户。据初步统计,该区2007年新发展了50多个畜牧、三鸟养殖业大户,为发展农村养殖业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不断壮大和发展。去年以来,该区农业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30多万元,共改造低产田1万亩,培肥农田12万亩,实施甘蔗测土配方施肥8万亩。今年已新增糖蔗种植3.5万亩、水稻种植5000亩、香蕉种植5000亩、荔枝和龙眼种植5000亩、蚕桑种植2000亩;新建了一批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如去年7月建成的那蒙平福108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有73户300多名农民参与建设,至今已上市无公害蔬菜5.5万公斤,销售收入8万元,实现人均收入366元;还有小董卜丹700亩蔬菜基地、平吉垭塘520亩优质香蕉基地,大寺三门滩200亩蚕桑基地等;新创建“党群致富联合体” 31个,涌现了一批如大寺那桑香蕉种植联合体的典型示范点,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该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81元,比上年增长17.3%。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