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2月2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黄立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资源丰富而文化产业发展又相对滞后的地区,如何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大新县文化产业步入了多元发展阶段,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得特色文化产业亮点频现,成为新增长点,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形成。但也要看到,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建设严重滞后,上游产业、特色产业、创意产业相对落后等。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政策,积极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体制

  加快国有文化单位企业化改制步伐,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较大的优惠和扶持。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跨行业、跨地区经营,以资产为纽带,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文化产业集团,继续享受国家和自治区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业和企业集团发展的优惠支持政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推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强大动力。

  大力发展文化要素市场,促进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继续推进“文化致富工程”,积极引导和提倡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通过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各种文化市场、开展各类节庆文化博览活动、搞活演出市场等方式,提高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力争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每年有较大递增。同时应超常规发展文化要素市场,包括文化产权市场、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实现政府真正从“办文化”到“管文化”转变的重要制度安排。

  整合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大新实际,在推出文化精品的同时,要充分做好“山水文化”这篇大文章,以民族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层次,借山水展示文化意蕴。对此,应进一步开发古朴的壮族民间舞蹈等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扶持一批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如宝圩乡板价“短衣壮”民俗表演、龙门乡三联村和桃城镇大岭村的高腔“诗蕾”等特色农村表演,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路子,最终实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节庆活动搭台,拉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培育和开发“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等节庆文化品牌,逐步走向以商业运作为主,政府适当资助并给予名义上的支持,把开展节庆活动作为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

  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大新县有着沿边的优势,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十分便利,可与邻国互派文化代表团互访,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并逐步由文化交往扩大到经贸等领域,从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文化可介入的领域相当多,如城镇化建设、旅游文化、边境文化、企业文化、边关国际旅游节、娱乐业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采取政府、企业、个人、外资共同投资兴办文化旅游项目,启动和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形成政府支持、多元投入、多方面发展的态势,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问题,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