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2月29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李根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春节前,武鸣县把地处该县偏远贫穷的府城镇渌韦村渌浮屯25户、96人的搬迁工作,列为今年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异地搬迁项目。

    2001年以来,武鸣县针对一些多灾、不适合人类生存地区居民的安居问题,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办法,先后把地处交通最困难、最偏远、最山弄、最贫寒的11个自然屯、141户、588人搬出山外圩镇附近,建成了6个稳得住、能致富的整体异地搬迁新村。

    在实施整体搬迁之前,这11个自然屯的群众生活相当艰苦。其中,秀山村锦山片4个自然屯地处武鸣县罗波镇边远山区。这4个屯共有37户、165人,人均耕地只有0.3亩,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山路崎岖难行,雨季农民喝山塘水,旱季要翻山越岭两三公里找水挑,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该县锣圩镇弄七村的弄排屯,清风村的弄觉屯、弄燕屯、弄强屯,大杨村的弄板屯,两江镇明山村的渌高屯,仙湖镇渌雅村的尾鼠屯等偏远山区村屯同样存在自然环境恶劣、耕地少、人畜饮水和交通困难等现象,人均年纯收入只有一两百元,年年救济年年穷,村民早有异地搬迁的迫切愿望。

    武鸣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办法解决这些群众的安居问题。为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县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采取六项切实有效措施:坚持政府指导,搬迁村民主体,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各界支持,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异地搬迁工作有序进行;坚持以“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为主的思想,努力帮助贫困村民从根本上解决温饱,摆脱贫困;新村选址注重选定于所在地的圩镇附近,有利于改善搬迁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新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确保村容整洁;适当给搬迁村民安排一定土地兴建猪栏鸡舍和种菜种果,增加收入;引导搬迁村民转变过去单一种植的生产生活方式,拓宽餐饮、运输、服务和劳务输出等多种致富渠道。

    由于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具体有力,近年来陆续建成锦山、福泉、渌高、福强、弄板、圣象等6个异地搬迁新村,山区村民不仅告别了祖祖辈辈多灾的贫穷落后大石山区,而且正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向目标迈进。锣圩镇整体异地搬迁的福强新村25户村民,去年户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年收入最多的户达两三万元,许多搬迁户新添了手机、彩电、冰箱、摩托车、家庭电话,有的还购买了汽车跑运输。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