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2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周继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从古称“思恩府”的武鸣县府城镇出发,往北走约13公里,有一个漫山竹林苍翠的小山村,那就是闻名远近的竹子之乡—渌龙村。

  渌龙村地处国家级二级水库——仙湖水库库区的源头。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83户852人,山林面积2.5万亩,祖祖辈辈靠砍林卖钱养家糊口。日久经年,青山变荒山,库区源头泥沙沉积,水土流失严重,农田遭受毁坏,产量明显减少。

  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民心工程,渌龙村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村民瞅准时机,向林业部门申请退耕还林指标,凭着多年种植竹笋的经验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把库区源头3000多亩坡耕地全部种上优质竹笋,其他荒山、迹地也都绿化了起来。短短几年的退耕还林,渌龙村又成了名副其实的“绿龙”。

  竹林根系发达,滥生易长,涵养水分高,保持水士好,不但是优良生态树种之一,其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栽培次年即可出笋,而竹材不仅可以做家具,又是极好的建筑材料,还可以作工业造纸原料,可谓竹子全身是宝。村民自己有本经济账:退耕种竹每户10亩以上,每亩种20丛竹,每丛一年可产100多公斤竹笋,全村每年仅种竹的各项收入就达200多万元,人均收入2300多元,占全村总收入70%以上。村民苏仁桢,自家退耕地22.55亩,每年除了有5186.5元的退耕还林补助外,竹笋加工销售,又有5000元的收入,年总收入1万多元。更令人兴奋地是,渌龙村人自退耕还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工作强度减轻了,富余的劳动力投向家禽养殖业,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如今的渌龙村山清水秀鸭鹅肥,整个村子俨然陶渊明描绘的田园仙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