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25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 霁 周骁骏 佘惠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从柳州出发,不到半小时,汽车就驶入了柳江县城拉堡镇。“这么近?”我们有些意外。“距离柳州‘零距离’,这就是我们柳江的地缘优势。”同行的柳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韦玮不禁“借题发挥”,“如何依托柳州这个工业重镇,借力发力,一直是柳江发展经济谋篇布局的出发点。如果说柳州的汽车工业唱的是‘主角’,那柳江的汽配工业就是‘配角’。别看是‘配角’,舞台可不小,我们的目标是给全国甚至世界的汽车工业当‘配角’。”

  2007年,柳江这个“配角”的表现着实让人惊喜: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43.8%,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成为广西第一个“双过百”县。同时,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全县主要经济指标提前3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柳江地处广西中部,交通便利,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洪波介绍,3条铁路干线贯穿境内;两条国道纵贯南北,3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会;紧邻柳州白莲机场;水路航运直达广州、香港。“如此便利的交通条件集中在一个县里并不多见,更加难得的是,我们与柳州的‘亲缘关系’————柳州市3家整车厂都在柳江15公里范围之内。”

  “柳州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柳州汽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这给柳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县委书记何有成说:“柳江要发展,就要主动当‘配角’,顺势舞‘龙头’,将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决定全县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引领柳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

  要当好柳州汽车工业发展的“配角”,就要把汽配产业打造为柳江经济发展的“主角”。为了让这个“主角”有充分发挥的“舞台”,柳江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划、建设了汽配工业园区,以此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1月13日,记者来到柳江新兴工业园,穿行在一个个汽配企业之间,如同走在一个大车间。管委会工作人员周立永边走边为我们介绍:“一辆汽车由上千个零部件组成,上游主机厂对零部件的需求量高得惊人。现在柳州三大主机厂70%的零部件来自这里。这么多公司密布在一起,高度分工,又相互协作,就像芯片上的晶体管。”走进南海汽车配件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焊花点点,车轮飞转,董事长黄典文告诉我们,公司有这样的车间8个,为柳州三大汽车主机厂提供冲压件、焊接件、组合件等几十种配套零部件,还可以为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厂家提供配套,去年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

  柳江的汽配工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这使他们对引进项目更挑剔了,“门槛”更高了。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挑商选资’,在引进资金和项目时,更加注重规模经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环保要求。”他为我们介绍了园区的准入标准: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优先,争取5年内引进几个产能在50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企业;其次,还要符合工业园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优先选择开发能力强、拥有专利或核心技术、具有发展前景的环保型企业。为推动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不久前,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技术协议,准备在柳江建成继北京、天津之后又一个中国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链条,增强柳江汽配工业的创新能力。

  在推动大项目落户柳江的同时,根据汽配产业的发展特点,柳江还实施了“中小企业成长型计划”和“中小企业扶强工程”,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扩能技改,做大做强。在顺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随着油压机的起降,一块块钢板被压轧成凹凸不平的形状,经理王第勇告诉我们,这是专门为柳州五菱的“扬光”车型生产的后底板,年产30万张,作为独家配套厂商,仅此一项公司就能实现4000万元的年产值,而在几年前,公司还只是个产值300多万元、作坊式生产的小厂。短短几年,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产值连年翻番,2007年产值近1亿元,“今年还能翻番!”王第勇信心十足。

  汽配产业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拉动了柳江的工业化步伐。2007年,柳江汽车零部件产业和机械制造业的产值就达47亿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1%。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供了保障。据统计,2002年至2007年,柳江县财政收入平均以每年22%的速度递增。

  刚刚实现“双过百”的柳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县委书记何有成十分冷静:“柳江现在还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未来柳江还要继续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已经明确————2010年,全县工业产值将达到200亿元,柳江将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柳江也由此步入工业化时代。”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