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冬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武宣县思灵乡灵池村村民杨素娟这几天正犯愁,村蔗管员送来了甘蔗砍运票,要求三天内要砍一车15吨左右的甘蔗进厂,否则甘蔗票就过期作废。而丈夫远到广东打工,小孩都还是在校生,家里70多岁的婆婆这两天刚好犯病需要照顾,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后来她听说街上有个“农业家政”,可以替代她收割砍蔗、装车,于是她一个电话打到“农业家政”服务队。第二天,对方派出的8名“甘蔗砍运家政”服务人员一早就来到她家的甘蔗地,帮着砍蔗、装车、出运,仅用两天的时间满满的一车甘蔗就进了糖厂。据了解,帮人砍甘蔗、装车,每人每天收入在30—60元之间,从事“农业家政”的陈大妈告诉笔者,“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上旬我都有工来做,种自家田地加上当‘农业家政’,我一年收入万余元。”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经营理念的转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风行广大农村,同时民营经济的强劲发展,又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企业当上了“上班族”。许多农村家庭出现了丈夫外出务工、妻子在家种田的情形,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营者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而种养大户农忙时节劳动力也十分短缺,迫切需要临时性的“支农服务队”倾力相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民瞅准这个“商机”,自发组建“农业家政”服务队,专门给一些缺劳力的家庭和种养大户提供有偿农事服务。

  “农业家政”组织人数从十人到三、四十人不等,大多由四五十岁的农民组成。他们灵活机动,随叫随到,采取钟点工、季节工等多种形式为客户提供各种农事服务,服务内容涵盖农业生产育苗、管理、收获、装运等各个环节。服务形式上,有的当“钟点家政”、“季节家政”,有的到种养大户当“专业家政”,有的熟谙生产管理技术的农民则巡回当“技术家政”,市场信息灵通、有销售门路的农民则在收获期充当“销售家政”。武宣镇马步村20多位中老年农民组成的“农业家政”服务队,两年来一直为5户种果大户负责季节性的果树养护、除草管理、施肥、治虫等。通挽、桐岭镇农民成立的蘑菇种植服务队,不仅为农民提供推料、摘菇等服务,还为菇农提供销售信息。桐岭镇石岗村村民陆贵年前几年也是一个“打工族”,近年来他返乡创业,自己种起了大棚蘑菇,还干起了“销售家政”,充当经纪人,每年收入3万多元。

  “农业家政”的悄然兴起,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力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据不完全统计,武宣县目前从事“农业家政”的农民达1万多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