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08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蒋子鸣 周玉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华江瑶族乡在“美丽漓源、生态瑶乡”理念的推动下,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狠抓城乡清洁工程,终于甩掉泥泞换新装,与竹林、山水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漓江源头的一位“美丽少女”。

  “乡里的街道比县城还靓丽”

  近日,笔者乘车从兴安县城出发前往华江瑶族乡。一路行来,升坪至华江瑶族乡政府所在地这一段以前坑洼窄小的“乡道”,早已被平坦宽敞的柏油路取代。坐在平稳的汽车里,几乎无时不刻不被道路两旁依旧青翠的山峰、清澈的溪水陶醉。

  走进华江瑶族乡政府所在地,不仅眼前的民族大街用沥青进行了重新铺设,以前坑洼的老街道也进行了改造。“以前的街道车辆乱停,街上的人将垃圾随手乱扔,风一吹到处是。现在好了,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广场,街道也经过改造、建设,加上在全乡开展的城乡清洁工程,就连过去垃圾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红军标语楼前都要绿化变花园呢,这样上街的人不仅有了更多的去处,也比以前讲究卫生了。”在华江民族市场门口摆小吃摊的摊主笑呵呵地说,“现在我们华江比县城还漂亮呢。”

  2007年11月28日,兴安县小城镇建设暨城乡清洁工程现场会在华江瑶族乡召开。当天,全县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分管领导,现场参观了经过大规模改建后的华江瑶族乡。沥青、彩砖铺就的民族大街,过去坑洼而今平坦整洁的老街、老巷,宽阔整洁的民族广场,附近村庄经过硬化的乡村道路……显得更加清爽亮丽的华江瑶族乡,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华江瑶族乡成了全县效仿、学习的榜样。

  小城镇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

  从乡政府所在地一直往前走,除了眼前的楼房变成了一栋栋木楼外,脚下的路也从原来的柏油路变为平坦的水泥路。“不知不觉从乡政府所在地走到了一个自然村,脚下的路竟然一样好走,华江果然不一般。”来华江瑶族乡参加全县小城镇建设暨城乡清洁工程现场会的一位干部如此赞叹。

  “我们在对乡政府所在地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积极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同时,投入20多万元资金,将乡政府周边村屯千祥高田村1.5公里公路进行水泥硬化,将竹山脚村屯道路进行全部硬化,其目的就是要以小城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城乡清洁工程延伸到更加宽广的农村。”该乡党委书记唐东明说,目前全乡已进行道路硬化的村屯有数十个,高寨、同仁等村委的许多村民还充分利用这里天然的自然山水风光,逐渐形成的毛竹文化、瑶族风情等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不仅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观念也得到了根本改变。

  小城镇建设与城乡清洁两手抓

  “小城镇建设与城乡清洁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素,小城镇建设促硬件的完善与发展,城乡清洁工程促生活习惯和观念的改变。”华江瑶族乡党委书记唐东明说,打造全区少数民族绿色小康生态示范乡,是漓江源头、猫儿山脚下群众富裕后的又一个目标。

  唐东明说,小城镇建设是一个乡镇对外开放的窗口,该乡按照“科学性、超前性,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将要修建的斧子口水库,聘请桂林建筑设计院对乡政府所在地0.5平方公里进行了战略规划,请土地部门做好了土地修编总体规划,请建设部门对农村新建房屋进行统一设计,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筹措资金,先后修建了哑子哑商场至东村桥头的广场路,建起了乡镇第一个文化广场———华江民族文化广场,新建了华江汽车客运站、华江自来水厂……去年,在交通部门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升坪至高寨油路的同时,该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对乡政府所在地的新、老街道进行了改造。

  同时,该乡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成立了清洁办、城管队、环卫队三支城乡清洁队伍,在全乡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的同时,乡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在干群共同努力下全乡村屯建设垃圾池58个,清理河道12公里,清理填埋陈年垃圾达1200多吨,并下大力气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现象进行了整治。

  为了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该乡采取划分责任区的方式,将任务落实到乡直各单位,并制定了一整套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使清洁工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在小城镇建设和城乡清洁工程取得一定成效后,我们将进一步从乡直单位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入手,抓好乡政府所在地的绿化美化。”唐东明说,该乡将继续通过小城镇建设和城乡清洁工程,广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达到清洁城乡,清扫旧观念、坏习惯,清扫脸面和心灵的目标。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