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0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林长理 韦劲实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昔日凤山光对光,开荒山野只为粮。凤凰落脚窝难做,成年后生心头慌。”这是凤山县大石山区过去的写照。1999年以来,该县干部通过调研,把退耕还林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大石山区种植核桃。2007年,已有一半多的核桃植株开始挂果和获得收益。据专家预算,到“十一五”末种植的12.5万亩核桃每年可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凤山县委书记罗光勤诙谐地说:“这是凤山县特有的经济——石头缝里的产业经济!”

  2000年,凤山县的领导在深入调研中意外地发现石缝里顽强地生长着一棵盘根错节、果实累累的核桃树,每年产果近50公斤,收入300多元……于是,该县决定大力发展核桃产业。2000年,凤山县筹集专项资金70万元,计划试种1000亩,可群众实际种植了5300亩,成活率在95%以上。

  该县规定,凡是种植核桃的农户,均可以领到每亩230元的补助。该县凤城镇弄者村党支书罗文志种植18亩,少部分已挂果,其中48棵果树收入就有2800多元。就这样通过示范与奖励,9个乡镇70多个大石山村种植了8.3万亩核桃,核桃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

  凤山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县,1999年至2006年,该县争取到核桃产业开发资金476万元,基本上都是立项争来的区市级扶贫项目资金。该县还将核桃作为退耕还林在石山区的首选树种,配套国家退耕还林补偿政策,由林业部门组织实施。这种产业开发模式,在凤山历史上是一种新的探索。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成功的产业开发模式。

  凤山县核桃产业的壮大,倾注了很多干部的心血。从项目的调研、立项到种植、管护、培训、修剪等,每个大大小小的环节,该县水果局无一不是冲锋陷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很多时候在资金还没到位的情况下,他们的工作已提前开展。他们没有双休日,整天都拿着剪子、镰刀奔走在坡地山头。水果局长张武贵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个完完全全的‘双休日’。每次下乡回来,洗完澡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都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实在是太困了!”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