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9日 来源:左江日报 作者:吴柱奇 通讯员 黄昭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07年,是大新县锰业经济在前两年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又取得重大新突破的一年。这一年,全县硅锰、金属锰、硫酸锰、锰粉等主要矿产品预计完成54.9万吨,产值预计达25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4.10%;税金预计2.2亿元,占全县工业上交税金的73.33%;利润总额预计达2.5亿元,占全县工业实现利润的47.16%;锰产品出口独占鳌头,预计锰矿加工产品完成出口总额55331万元,占全县工业出口交货值的99.67%,位居崇左全市矿产品加工出口之首。锰工业经济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县的支柱财源。

  大新县锰矿储藏量达1.356亿吨以上,居全国首位,有中国“锰都”之称。积极打造“锰都”品牌,着力做强锰工业这一优势产业,既是大新县委、县政府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努力建设全国重要锰加工基地,提升‘三百亿工程’竞争力”战略部署的体现,也是大新县委、县政府努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内容和战略举措。目前,大新县已基本形成采矿、选矿、冶炼、加工、销售等比较完整的锰业工业体系,桃城、下雷两个锰工业园区日益完善。锰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大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为了做强锰工业这一优势产业,大新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这就是充分利用锰矿资源优势,立足科学发展,依据相关产业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调整工业布局,发展锰精深加工,在巩固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电解金属锰、锰系列合金、电解二氧化锰、放电锰粉等产品的同时,重点培育并形成三条锰工业产业链,即锰矿石—电解金属锰—四氧化三锰—锰锌软磁铁氧化—各种电器元件;锰矿石—电解二氧化锰—无汞碱锰电池;锰矿石—电解金属锰—200系不锈钢等。通过拉长产业链,促成锰工业的集群发展,以中信大锰大新分公司、新振锰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形成强势锰业集团,成为锰系列产品的大型生产基地,争取在2010年实现年锰业生产总值61.75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实现工业利润5.4亿元,锰工业增加值16亿元,可供从业人员2.5万人左右。

  大力扶持民营锰工业企业,振兴民营锰工业企业,这是大新县加快发展锰工业产业的第一大举措。“十五”以来,大新县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建设发展资金,扶持以新振锰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吸引外来客商投资兴建了金格公司、伯特利公司、三锰龙公司等民营企业。作为大新县最大民营龙头企业的新振锰品有限公司,2006年总资产和年产值分别超过1亿元和3亿元,荣获“广西50强私营企业”称号。

  借风扬帆、借船出海,积极引导和鼓励锰工业企业走联合发展之路,不断壮大企业规模,这是大新县加快发展锰工业产业的第二大举措。近几年来,大新县积极鼓励企业采取“面向区外、主攻大品牌”战略,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寻求发展新路,主动与大集团、大企业攀缘结亲,在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机制上与知名企业高位嫁接,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电力建设,实现电力与锰业发展互动双赢,这是大新县加快发展锰工业产业的第三大举措。锰工业是高能耗产业,由于电力供应不足,大新每年锰加工企业只能维持在3至4个月的正常生产,枯水时期近70%的锰企业不能正常生产。电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全县锰工业产业的加快发展。为此,近年来大新县委、县政府着力解决锰工业用电问题,把电力业作为一大相关优势产业来发展,切实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拥有16家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9万千瓦,实际年可发电量2.5万千瓦时左右。此外,还拥有两座22万伏变电站和两座11万伏变电站。今年以来,全县工业用电量为73578万千瓦时,累计增长257.98%。按电力产出与工业产出之比看,每度电产出工业产值为2.45元,实现了电力与工业生产双丰收。

  加强服务,为锰工业企业发展搭建平台,是大新县加快发展锰工业产业的第四大举措。大新县按照“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健全功能”的要求,加快现有桃城、下雷2个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从土地使用、项目引进、信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建设品位和产业内涵,鼓励锰产品加工企业将新的基建项目、技改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出口创汇项目集中到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形成规模锰企业集群。2006年桃城、下雷2个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9801万元,成为全县工业增长的动力引擎。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