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 来源:柳城县新闻中心 作者:胡院彬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07年,柳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频现:叶家屯—六耳冲屯、茂林屯被列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观摩交流点;“沿209国道平安文明长廊”的创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渗入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柳城县分校顺利开学……这是收获颇丰的一年。

    资金配置 打造示范点

    在柳城县沙埔镇叶家屯,每个细节的设计都别具匠心。村中相隔不远处就摆着一个小木屋样的木匣子,它的设计简洁古朴,与花圃的栅栏、宣传亭浑然一体。不知道的人绝不会把它与垃圾桶联系在一起。村中楼房的统一喷刷,精心设计的小花园,笔直平坦的水泥路,每一处细节的点缀,让叶家屯的品位格外凸显。

    今年以来,柳城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各个村屯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抓好典型示范。对贫困村屯,首先解决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推进;对于中间类型的地区,强化赶超意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对富裕地区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率先加快发展。如今像寨隆安乐屯、沙埔新潭景屯、太平隘计屯、太平园艺新村等一批卓有成效的新农村示范点,让全县每个层次的村屯都有了学习的榜样、赶超的目标。据统计,全县共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493.95万元,其中政府投入352.71万元,单位和社会扶持43.04万元,农民自筹98.2万元,农民义务投工投劳26044工日。

    如果说分类指导、抓典型构建了新农村的“骨架”,“沿209国道平安文明长廊”创建工作无疑是赋予了新农村“灵魂”。这项创建工作将乡镇的旅游景点、爱国教育基地和生态村、平安村、文明村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构筑起农村精神文明的新阵地,使文明新村、文明新风相得益彰。

    指导员入驻 指引发展路子

    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刚启动,驻东泉镇尖石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就进住村民家。当了解到该村有一部分群众因缺乏资金而为春耕生产发愁时,驻村员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3万元,及时解决了村民春耕生产的燃眉之急。

    六塘镇三界村横冲屯有座飞鼠岭,上面有1000多亩岭地因没有水而长久丢荒。新农村指导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协调有关部门在三界村建立起了电灌站,把水从附近河流引上山,引导村民发展水果种植,为三界村村民铺就了一条增收之路。

    柳城县245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驻村屯后,他们通过深入调研,撰写村情调查报告,描绘村屯发展蓝图,引领群众改造村容村貌,他们把先进的文化带下乡,把村里的困难当成是自己的困难一样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指导员为群众协调解决资金、物资折合500多万元,办好事、实事2633件,引导群众发展经济、为群众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新项目43个。村民都说家园变靓了,村屯发展的思路愈加清晰,发家致富有了坚强的后盾。

    农广校成立 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时期呼唤新型农民。9月10日,柳城县宣布了成立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柳城县分校的决定。该县县委书记焦耀光提出:“要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广校加强农村党员群众的培训,造就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

    今年该县首先在大埔、沙埔、东泉、凤山、冲脉、古砦等六个乡镇各开设一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需招收农村学员30人以上,明年在12个乡镇全面铺开,所有学员一律免费入学。

    12月25日,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第五期农广校食用菌专业函授中专班顺利开班,目前已有200多名群众参加了食用菌技能培训。近年来,食用菌的种植收入可观,让该乡部分群众尝到了甜头,但由于不懂技术,一直不敢大面积种植。今年,通过农广校的培训,群众种植更信心了,食用菌种植面积由去年的120多亩增加到近600亩,预计产值可达600万元。

    该县计划从2006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要完成培训1400名农村中等专业人才任务,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完成230名重点培养对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