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5日 来源:桂中日报 作者:陆海忠 徐继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象州县象州镇王铎村位于县城以南7.5公里,与该县妙皇乡接壤,南临武宣县的石祥河水库,由3个自然屯组成,是个总人口1198人的水库移民村。近年来,该村群众因为水库承包、村集体经济账务等问题,频繁到政府和有关部门上访,被一些人戏称为“上访村”。近年来,该村党员和人大代表发挥示范带头和监督作用,使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上访村”变成了“榜样村”。

  党员和人大代表协助政府调处纠纷。作为库区移民的王铎村民历来有到石祥河水库捕鱼的习惯,有的“专业户”还靠捕鱼为生。2003年水库承包给外地老板后,因水库属于武宣县管辖,承包方不许群众再到水库捕鱼。这一习惯被突然“终止”,令王铎村的群众无法接受。为此,群众与水库承包方发生多次争执,并在一次冲突中造成1人死亡。

  为尽快妥善解决矛盾纠纷,村里的党员和人大代表一方面向群众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阻止群体性上访,另一方面联名上书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要求政府出面进行调处。经过党支部和人大代表小组的多方努力,来宾市和象州、武宣两县两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亲临库区现场开展调处工作,并达成协议:由承包方在承包水库期间每年付给王铎村群众4万元作为生活补助费;王铎村群众不再到承包的库区内从事捕鱼活动,双方共同遵守达成的协议。如今,每当人们看到当地的村民与承包老板和谐相处时,都会称赞党员和人大代表在维护农村稳定中的作用大。

  监督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农村集体经济收支情况是村民关心和“敏感”的问题。2005年以前,王铎村的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清,也不公开,群众对此意见很大,2005年7月村委换届时,新任干部都不愿接管“旧账”,给村委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一些村民多次上访反映情况,要求有关部门进村“清账”。2006年6月,村人大代表小组发挥监督职能,配合经管部门查清了王铎村的“旧账”,发现是原来的村干部以私人名义贷款创办村集体经济实体,由于经营不善造成亏损,欠银行贷款加利息近万元尚未归还,导致新干部上任村账无法交接,影响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2006年10月,在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覃炳忠的多方协调和督促下,有关人员主动筹集资金还清了银行贷款,并顺利地完成了村账的交接工作。

  树立全县“三个榜样”。2007年,王铎村通过党员干部和人大代表积极带头和建言献策,在全县树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公路建设和冬季农业综合开发三项工作的榜样。

  去年初,全县“新农合”工作启动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县人大代表覃炳忠等村干部,积极向群众宣传“新农合”的政策和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调动农户“参合”的积极性,使全村1198人全部按规定足额交纳参合费,成为全县第一个100%农户、100%人口参加新农合的“榜样村”。

  2007年初县人大例会上,覃炳忠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修建王铎村水泥路的建议》,会后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多渠道筹集到修路资金46.9万元。经过10多天的精心施工,修好了一条长2公里、宽3.5米、厚18厘米,与通往县城柏油路相连接的入村水泥路,解决了全村1198名群众交通、行路难问题。该路成为当年全县乡村公路建设中的“样板路”。今冬王铎村的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积极发动群众调整土地,建立了一个200亩连片的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基地种植的马铃薯亩产量可达1600多公斤,每亩纯收入800多元。该马铃薯种植基地是2007年全县冬季农业开发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样板点”。通过马铃薯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全镇今冬开发秋冬菜种植9000多亩,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昔日的“上访村”,在党委、政府的引导帮助和党员、人大代表的带动下,变成了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生产发展、村民勤劳致富的名副其实的“榜样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