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李邦庆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翻开北海市海城区的发展史,一串串数字令人振奋:工业产业比例从10年前约10%,上升为2006年超过30%,企业数量由建区初的8家增加到800多家,工业总产值从0.11亿元增长到30.88亿元。

    今天的滨海小城,已有100多家高科技、投资上亿元的企业入驻,成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个以工业强区的构想正在变成现实。

    今天的滨海小城,26家水产加工企业生机勃勃,年加工量达13万吨,是国内最大的鱼糜生产基地和罗非鱼片生产基地,已成为广西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水产品综合加工贸易物流中心带。

    今天的滨海小城,发展格局已实现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跨越,城市随着工业触角的延伸不断扩大和完善,一个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建设的新海城,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新思路激活整盘棋

    作为一个滨海小城,海城区怎么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追寻源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其原动力。

    这一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战略思路制定上,就是跳出海城区看海城,牢固树立起争创一流、服务大局、借势发展“三个意识”,把工业产业作为头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一园(民营工业园)、一带(沿地角外沙水产品综合加工贸易带)”的特色经济板块和发展格局;体现在具体的发展海洋产业中,就是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走速度与效益并重的发展路子,提升海洋产业;体现在具体发展工业经济中,就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扩大工业总量,加快工业化进程;体现在具体的国企改革中,就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盘活工业存量,从“拖后腿”到“助推器”,变包袱为财富;这一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就是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树立大开放观念、强化大开放措施、构筑大开放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贫富。源于这样的思路,海城区工业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工业经济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年以两位数递增。2006年,该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0.88亿元,比上年增28.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87亿元,同比增4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7亿元,同比增59.7%。特别是今年1—9月,据初步核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2亿元,同比增40.8%,工业已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龙头支柱产业。

大项目带来大发展

    “只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走得又好又快。”海城区历届领导班子都把招商引资放在一切工作的重点。

    在项目引进上,该区牢牢抓住北部湾掀起的新一轮大发展热潮,提出招商引资“三不论”原则,就是“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从2004年至今年9月短短3年多时间,该区共引进项目216个,其中内资项目181个,实际利用内资23.8亿元,尤其是今年前3季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28亿元,同比增长198.4%;外资项目35个,实际利用外资2.89亿美元。其中先后引进山东丰华、万景、阿掖山、洪恩等强势企业到该区投资或扩资建立生产基地,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着力打造南中国海鲍鱼苗孵化基地、农海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鱼糜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了临海型工业和农海产品加工型工业。

    全区一批质量较高、对工业经济增长带动力较强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逐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产品深加工、水产品工厂化养殖、海洋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使海洋产业成为推动该区工业发展和经济进入快车道的“龙头”。

    日前,该区工业已初步形成水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食品制造等一大批优势产业。其中,水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总值已超过全区工业总量的60%,已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

民企领跑工业强区

    再次登上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二的涠洲岛,人们都会感叹:这里的空气越来越清新了!这主要得益于计划累计总投资3.5亿元涠洲岛新奥燃气LNG项目的开工建设。该环保项目主要是回收利用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涠洲岛终端处理厂每天空排燃烧的4—5万立方米天然气,后经压缩制冷到零下162℃压灌,陆续向大陆城市居民供气。该项目不仅是该区近年来引进的最大民营企业,也是该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更尤为重要的是,这个大型能源项目完全建成投产将给海城区创造年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该区在加速工业化进程过程中,特别注重扶持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设立特色产业园区,为民营企业创造发展空间的同时,在土地、规划、税收等方面帮助民营企业充分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在项目总投资11650万元的海城区民营工业园建设上,该区把园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落实优惠政策作为增强客商亲和力的重要一环来抓,投入100多万元改善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并对投资额大、税收多、安排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企业实行减免十年所得税(前五年全免、后五年减半)优惠扶持措施。不足两年时间,一批花园式厂房拔地而起。由夏氏蓝得(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00多万元、年产量4万吨的国家“863”计划土壤调理剂项目产品享誉四海;国家和自治区推荐使用的“永华建筑涂料”,以其“环保型涂料”的优势成功地打入了越南市场,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成为园区内首家涉外项目;北海蓝海洋生物生产的鱼肝油系列产品每年达2000多吨,为国内第三大鱼肝油生产厂家……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不断得以释放。

    目前,该区已发展民营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个体工商户7900余户,行业涉及农林牧渔、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农产品经纪、餐饮娱乐业等。民营经济逐渐成了该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角和该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助推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