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邓 萍 黄献山 唐家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扶绥县按照党中央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寻找适合扶绥实际的路子,实施“五个一”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扶绥县注重把农村中的种养能手、致富标兵、经济强人发展成为党员,把其中更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全县村干和村支书80%以上都是农村经济能人。他们带领和组织群众开展农村产业调整,引进、推广新的种养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岜盆乡岜伦村党支部书记马汉杰,联合30户农户投资100多万元创办广西扶绥杰利皇鸽养殖有限公司,年产值达300多万元,成为党群致富联合体的一个典范。渠黎镇岜桑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勇把“为群众办事不怕吃亏”作为一条行为准则,自筹资金10多万元建电灌站,使全村1300亩“望天田”变成“保收田”。扶绥县像这样“双带”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还有很多。他们大胆创新,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打造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营造集体领导的民主氛围。好的领导班子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是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是建设新农村的保证。从2005年开始扶绥县通过“公推直选”的办法,共选举产生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883人,其中妇女117人;有430人交叉任职,123人为村(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兼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扶绥以创建“五个好”农村党支部,加强屯级党支部建设,配好配强村屯两极领导班子。这些村级领导班子推行党群议事会等,发扬基层民主,促进农村民主管理。岜盆乡岜盆村人多地少,经济底子薄,过去干群不合,村民矛盾多,农民增收困难。通过公推直选上任的党支部书记王少琼团结村两委班子,千方百计盘活村集体土地,使村集体收入每年达20多万元。他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带领群众修电灌站、硬化渠道,解决了2000亩瓜菜的灌溉用水;修建高压水塔、灯光篮球场,硬化村道巷道,全村6个巷都配套建有文娱活动中心,有农民学校、图书室,配置了一批活动娱乐设备,开通“村村通”有线电视网络;建立三所幼儿园和三所老人协会活动场所;设立有农业科技“110”服务中心和远程教育网络,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帮助农民实现增收。扶绥县以产业富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全面提升甘蔗、剑麻、瓜菜、水果和特色养殖等五大优势农业产业,打造出全国最大蔗糖和剑麻生产基地,全区重要的瓜菜、水果主产地。目前,全县甘蔗种植面积96万多亩,剑麻10.7万多亩,无公害蔬菜30多万亩。2006/2007年榨季全县入厂原料蔗461万吨。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就达4000元以上。渠黎镇渠新村利用毗邻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靠近南宁丰泉公司、南友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区位优势,引导劳务输出、经营第三产业,形成了群众多元化的增收格局。中东镇岩和屯根据实际大力发展香蕉生产,全屯人均收入4000多元,成为闻名的富裕村。

  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建设文明乡风。扶绥县以乡风文明为着力点,大力倡导新观念新风尚,利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文艺会演,在节假日开展山歌对唱、球类比赛等群众性文娱活动,营造了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氛围。同时,开展经常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渠黎镇三哈文明新村与市团委结成帮扶对子,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国情政策教育、龙头乡高屯新村开展遵守《村规民约》与“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渠新村以90米文化长廊为平台教育熏陶群众和美化村容村貌合二为一,这些活动成为扶绥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风景。

  实施一套好的扶持政策,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扶绥县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政策扶持的着力点。在发展生产上,重点从农民购买大马力拖拉机、连片种植5亩以上剑麻实行补贴和甘蔗“六化”生产等方面进行扶持,有效提高全县耕作机械化水平和甘蔗、剑麻等作物单产。两年来共补贴大马力拖拉机100台230万元,补贴剑麻资金355万元,补贴甘蔗“六化”生产资金达到770万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