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07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朱新韬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天气冷了,冬种热了。来到横县横州镇上淇村采访,只见秋收后的田野早已披上了绿装,勤劳的村民正在连片种植的大头菜地里培土施肥。今冬明春,上淇村冬种大头菜面积将达到3000多亩。仅此一项,预计能为村民带来900多万元的收入。

  一年之计在于“冬”

  冬种大头菜是上淇村农业的特色。村委会主任雷多华说,一年之计在于冬,抓住“冬”字,做好冬闲田文章,是该村一步步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接近的着力点之一。

  上淇村由于畲地多水田少,过去村民在水田种出的稻谷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畲地种植花生、玉米、木薯经济收入甚微。因此,许多村民都远走广东去打工。现在,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到了上淇村,争着承包畲地种大头菜。说起这一变化,还要从村支书蒙振来带领村民改种农作物说起。

  早在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蒙支书到南乡镇出差,发现当地种植的大头菜耐干旱、易管理、种植时间短、冬种不争地、经济效益高。回到家,蒙振来在自家畲地进行试种,他买回科技书、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学习有关种植技术,渐渐地掌握了大头菜肥料配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1999年冬天,蒙振来发动村民种植大头菜。经他细心指导,当年大头菜获得了丰收,村民收入可观。从那年起,冬种大头菜成了上淇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一个大项目。大头菜因根部粗大而得名,用其制作的五香大头菜,块大肉脆芳香,素有“土鱿鱼”之称。近年来,大头菜收购价达每公斤2.8元,每亩纯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

  如今,上淇村1700户村民,几乎家家都种大头菜,还有300多户村民每年到马岭等乡镇租地种植。而该县多家食品厂加工的大头菜更是远销东南亚和国内各大中城市,令大头菜的销售呈现“一家有女百家求”的喜人局面。

  夏种穿心莲

  上淇村村容整洁,楼房错落有致,道路硬化平坦。一些农户庭院里堆积着比屋顶还高的穿心莲,用红纸写有“收购穿心莲”的广告牌就摆在门口。

  原来,穿心莲种植也是上淇村特色经济作物之一。上淇村穿心莲种植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村民开始种植,逢圩日拉到集市上卖给镇上的中药材铺换点零用钱。由于药材铺收购有限,穿心莲种植规模未能得到扩大。

  近年来,上淇村穿心莲种植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目前,该村穿心莲种植达到2000多亩,每年能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200多万元。令人称道的是,上淇村穿心莲种植、收购、初加工业、销售早已形成了“一条龙”。

  “3月份种玉米,5月份在玉米地里套种穿心莲,8月份收割玉米,10月份收割穿心莲,11月种大头菜。每亩玉米收入800多元,穿心莲收入900多元,大头菜3000多元,一亩畲地每年可以收入4700多元,比单一种植收入高2倍。”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村民蒙善康给记者算了一笔土地增收账。

  蒙善康家的3层高楼房墙壁贴的是瓷砖,厨房用的是沼气灶,厕所里装有太阳能淋浴器,房间地板铺有地板砖,有席梦思、彩电……记者了解到,拥有这样居住条件的村民在上淇村十分普遍。靠春种甜玉米、夏种穿心莲、冬种大头菜,上淇村人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里外两头能赚钱

  走进经济能人的庭院,只见机器转动、尘土飞扬,工人戴着口罩将晒干的穿心莲枝叶分离,然后进行简单包装打捆,一派繁忙景象。

  经济能人蒙成长告诉记者,穿心莲是一种用途很广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由于穿心莲种植对气候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可以间种玉米、木薯等农作物,每亩投入只需100余元,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穿心莲种植已经辐射到上淇村周边村屯,全镇穿心莲种植约有4000亩。穿心莲叶子每吨可以卖3000多元,枝梗每吨卖2000多元,销往钦州、南宁、柳州、玉林以及广东、四川等地制药企业。

  每年收购穿心莲的季节,蒙成长每天需要请15至30名村民帮助其翻晒穿心莲、打包、装车,工人每人每天的工钱是15至35元。像蒙成长这样收购穿心莲的能人,在上淇村共有7人,他们拥有一定的收购加工规模,为许多农村短期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一位妇女心直口快地说:“在家门打工就是好,忙时不误农活,里外两头能赚钱。”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