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不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面,距市区108公里,成立于1990年,是共和国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县域面积2149平方公里,辖3镇6乡,总人口28.2万,其中瑶族人口15万,占总人口的53%。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6.3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49元,同比分别增长11.1%、15%和17.94%。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通广播电视、通公路、通电话。1996年以来,恭城先后荣获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等荣誉称号。成为广西第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

  生态农业富瑶乡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该县坚持从实际出发,10任县委书记9任县长换人换届不换路,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狠抓水果种植这一主导产业,成功地走出一条“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实现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做大做强恭城的水果主导产业,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近年来,该县提出了“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加大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工作思路,从提高农民的水果种植技术入手,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同时大力调整和优化农民的水果种植结构,提高水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2001年—2005年间,全县累计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900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40万份,培育农民技术专家1300多人,有1600多农民获得“绿证”和“沼气师傅证”;新种优质水果面积7.9万亩,同时实施水果品改面积15万亩,大力推行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32万亩,成为广西最大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恭城水果生产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跃进,水果品质大大提升,“恭城生态”的品牌在全国打响,进一步增强了恭城水果的市场竞争力。至2006年末,全县种植水果40.2万亩,形成恭城月柿、沙田柚、柑橙和桃类四大水果产业基地,水果总产量达50万吨,农民人均水果面积、产量名列广西前茅;建有沼气池5.66万座,入户率达88%,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7.09%。有人这样赞誉恭城“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公园,一年四季是乐园。”

  特色工业助腾飞

  2003年起,恭城明确提出了“主攻工业”的发展战略,确立“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突出抓好以铅锌矿为主的冶炼业和以橙类、月柿为主的水果加工业”的工作思路,立足全县丰富的水电资源、矿产资源、水果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小水电综合开发、矿产品冶炼加工企业,发展橙类、月柿类食品、饮料类加工业,大力引进和培育能带动本地农产品加工的企业。

  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恭城利用铅、锌、锡、铜等有色金属藏量处于全区前列、市场价位一度走高的优势,不断提高采、选、冶能力,新建和扩建生产线,仅锌冶炼能力就达3万吨/年;实施矿产资源整合,将原来分散的岛坪矿、矿产公司、龙星公司等企业的矿产品实施组合优先供应,实现采、选、冶一条龙生产,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以龙星公司、矿产公司和岛坪矿为核心矿产选冶行业,1-9月完成工业产值4.413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56.18%的份额。恭城合理整合小水电资源,将湖泊型、河道型中型水库电站与20多个季节型电站,实施统一调度发、供电,全县电力行业以峻山、兰洞电厂为核心,新上了西南、北洞源、丹竹岭等10余座电站。1-9月县电业公司实现产值6070万元,同比增长58.5%。

  恭城进一步加大扶持橙类、桃类、月柿加工企业力度,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03年2月,北京汇源集团落户恭城,总投资3亿元,其果汁生产线预计年加工橙类水果40万吨,可惠及恭城及周边县区80余万农民。2005年以来,成功引进了大连汇坤、桂林联发、永丰脆柿等月柿加工企业6家,总投资1亿多元,形成以莲花镇为中心的脆柿加工区、以燕兴工业新区为中心的规模月柿加工区。在脆柿、柿饼加工企业的强力带动下,全县10万吨月柿(其中柿饼产量约1万吨)年年畅销。仅此一项,当地果农就增收600万元。

  生态旅游启新篇

  恭城是桂林市唯一的瑶族自治县,地处“楚尾粤头”,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积淀。县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周王庙、湖南会馆四大古建筑,分别形成“文”、“武”、“官”、“商”“情”等特有的游览氛围。

  恭城文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是广西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气势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庙宇。值得一提的是,与文庙相隔不到50米的恭城武庙古戏台,是目前广西保存最完整的两座古戏台之一,虽经400年沧桑,风采依旧。而文、武两庙并存一地,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相辅相成,实为全国绝无仅有。

  历史的长河,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瑶族文化。民风淳朴的瑶族儿女,热情好客,以舞会友,以歌传情,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傩舞、狮公舞、羊角舞,让人耳目一新。活泼风趣的长鼓舞、婚礼舞和响铃舞等,韵味十足,让你融乐其中。被乾隆皇帝赐名为“爽神汤”的恭城油茶,芳香四溢,名声在外。恭城的瑶乡风情历次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一展风姿,博得中外游人青睐。

  恭城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引资500万元,开发修缮了“三庙一馆”,特别是使周渭祠、湖南会馆重放光辉,丰富了文化旅游内涵;投入资金5亿元,建成县文化中心广场,开发建设城中西路、滨江苑商住小区、水果批发市场,正在兴建迎宾广场等,县城功能不断完善,布局日趋合理,特色日益显现,品位逐渐提升。

  恭城依托红岩等一批“富裕生态家园”新村和“三庙一馆”古建筑,把生态田园风光与文化古迹、民俗风情结合起来,各“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恭城依托十里桃花长廊的大岭山和潮水岩新村,依托万亩月柿基地的红岩新村,自2003年以来,分别举办了五届桃花节和四届月柿节,吸引区内外数十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06年,红岩新村仅旅游接待一项让农民人均增收3800多元,一些家庭收入突破10万元。2006年11月,红岩新村被授予“全国十佳魅力乡村”牌匾。今年11月24日至26日,恭城将举办第九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第五届桂林恭城月柿节,届时将有岭南三省(区)10县各地瑶胞云集恭城,同台献艺,共同庆祝瑶族这一盛大节日。

  统筹城乡促和谐

  恭城按照“改造老城区、开发新城区”的思路,全力抓好主街道路建设、滨江苑商住小区完善、城西行政办公区规划建设、绕城线道路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近年来,全县大力推进重点集镇建设,以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提高质量、繁荣经济、集聚人口为目标,加快莲花、栗木、嘉会、西岭4个重点集镇规划建设,并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加快红岩生态园景区建设;继续完善16个“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引导经济条件较好村屯进行改造。全县881个村屯中有588个进行了统一规划,实施规划建设152个,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乡体系。

  恭城还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带给农民,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全县尊师重教的氛围浓厚,县委、县政府一向重视教育的投入,每年全县教育投入占财政收入的24%。自1993年以来,恭城每年均有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中2005年全县有6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近年来,恭城先后推出在区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桃花节”、“月柿节”,让瑶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利用圩场、农闲和民族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送科技、文艺、卫生下乡,播洒文明种子。全县150多个村获得“桂林市文明卫生村”称号。多年来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4%。以内。农民的合作互助意识越来越强烈,民主管理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不少恭城农民加入商业保险,中国保监会领导对恭城农民的参保意识赞不绝口。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已有85%以上农民自觉加入新农合。

  展望瑶乡满眼绿,文明新村入画来。恭城人民用古老的朴实,坚贞的执着,不懈的追求,绘就了他们的理想家园。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在恭城大地上初现端倪。

  图片由恭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县城全景图

  汇源果汁恭城工厂车间一角。

  恭城油茶。

  恭城柿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城文庙。

  恭城大岭山万亩桃花园。

  ■彭盛仲李绪军刘先春

  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红岩新村。

  中央电视台平安保险广告拍摄点——平安乡平安桥。

  全区示范性高中——恭城中学。

  平安乡北洞源新村一角。

  桂林市重点扶持企业——龙星锌业公司厂区一角。

  恭城沙田柚、恭城月柿、恭城柑橙。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