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马 燕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宜州市借助循环经济的力量,提高桑蚕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依托科研院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产业链,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桑蚕产业正成为环保生态型的“朝阳产业”。

  科技支撑促进发展

  过去,因为蚕茧质量不高,宜州市蚕茧生产的生丝达到5A级的不到15%,影响了招商引资。按1亩桑园产1.5吨桑杆计算,宜州市每年约有桑杆40万吨,基本被废弃田头地尾、村边路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随着养蚕业的发展,未经处理的蚕沙一旦被农民倒入河流,或作为鱼饲料,不仅污染水源,对人畜安全也造成危害。

  在科技厅的支持下,依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技术力量,宜州市建设了星火桑蚕科技专家大院,并在洛西、太平镇建设了桑蚕示范基地和养蚕基地。同时,为提高蚕茧质量,宜州市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综合利用桑杆、蚕沙的试验、示范开发工作,探索“桑-菇-肥”高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桑-菇-肥”变废为宝

  用循环经济的眼光看种桑养蚕,到处都是宝:桑杆本身就是绿色植物,而且是一种保健的中药材,是食用菌最好的基料,收菇后的食用菌菌筒还田又是很好的有机肥;蚕沙回收后,通过灭菌,可以提取蚕沙中的叶绿素、铜钠盐、果胶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桑-菇-肥”中的“桑”,就是从桑抓起,借助先进设备和技术改变传统养蚕技术,着重改造影响蚕茧质量的传统养蚕环境和营茧环境,依靠科技提升蚕茧质量。宜州市科技局引进了江苏的自动化催青设备及技术和小蚕共育技术,分别在洛西、太平两个专家大院基地,实现一日孵化率超过95%,年催青规模6万张,小蚕共育规模0.8万张。

  “桑-菇-肥”中的“菇”,就是通过利用废弃的桑杆生产食用菌,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整治。桑杆的回收和栽培食用菌增加了农民收入,食用菌加工企业的兴起又延伸了桑蚕产业链,实现了农民和企业的双赢。宜州市与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合作,在专家大院洛西基地开展利用桑杆生产云耳、木耳、榆黄蘑等食用菌试验,取得了成功。

  “桑-菇-肥”中的“肥”,就是对蚕沙的综合利用,通过对废弃蚕沙的综合利用开发,促进桑蚕业的健康发展。宜州市科技局研究和发明了密闭式蚕沙无害化处理池,利用密闭高温堆沤发酵原理灭菌,然后作为有机肥还田。专家认为这种创新的蚕沙处理技术属全国首创。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接受了该技术的专利申请。宜州市在全市推广这一模式,带动了全市6000多个蚕沙池的建设。

  循环经济助农惠农

  目前,宜州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原料基地县(市)。2006年全市桑园面积26.16万亩,年饲养量95万张,年产鲜茧3.8万吨,产值8亿元,10万户36万农民加入种桑养蚕行列,农民仅养蚕的人均收入就达2222元。全市已投产的丝绸企业9家,共有自动缫丝机70组,年消耗鲜茧9259吨、干茧3730吨,年消化全市鲜茧30%左右,产白厂丝2000吨,年织丝绸布300万米,生产蚕丝等级为3A的占50%、4A的占35%、5A的占15%,产值1.5亿元。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了宜州市桑蚕业,即“富民”又“强市”。

  此外,宜州市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力度,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筑巢引凤”培育发展壮大桑蚕产业。近年引进的广西东生天然产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和探讨蚕沙工厂化处理模式,就是提取蚕沙中的叶绿素、铜钠盐、果胶等有用且附加值高的产品,利用残渣添加微量元素生产有机肥。目前蚕沙收购、前期筛选、消毒、肥料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设计年处理2万吨蚕沙,综合产值6000万元。全市40万吨蚕沙,如果都按这一模式处理,产值将达到12亿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