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29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郑瑞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个没有工业基础的县区如何做到经济社会提速发展?覃塘区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历程,或许能给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提供一些经验。

  近5年来,覃塘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GDP和财政收入分别由2002年的9.0655亿元和0.396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29.17亿元和1.131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34.1%和16.2%;期间荣获“2005年度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荣誉称号。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7亿元,同比增长1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6亿元,同比增长65.1%;截至9月19日,已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比去年全年1.13亿元的财政收入还多出0.04亿元。到年底,该区财政收入预计超过1.5亿元,将比2002年翻近两番。

  “我们能够实现提速发展,是因为有市委的正确领导。如果说我们这几年做了点工作,那就是我们不甘落后,通过更新观念、认清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强区的结果。”覃塘区委书记冯国忠谦虚地对记者说。

  建区之初,覃塘区的干部一下子还跟不上角色的转变,认识上有待提高。区主要领导认识到,覃塘暂时是落后,但不等于永远落后;只有不甘落后,才能摆脱落后;要摆脱落后,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在统一了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后,覃塘区委一届二次全会通过《关于全力推进覃塘区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主攻重点。

  当时,在覃塘区称得上是工业企业的,就是两家负债累累的小水泥厂以及一些小茶厂、小石灰窑,这些小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微乎其微。为改变“工业短腿”的现象,该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引进了包括总投资13亿元的华润(贵港)水泥和总投资35亿元的台泥在内的工业项目300项,计划总投资80多亿元。目前,该区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华润、台泥、港桥、云鹏等企业为主的建材业生产基地;以恒泰、金燕子、永发、甘丰等企业为主的化工生产基地;以高品木业、双信木业、梅花木业、永发松脂厂等企业为主的农林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三次产业比例实现由2002年的45.3:18.1:36.6调整为2006年的34.8:32.3:32.9,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2003年至200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3.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3%。

  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覃塘区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除了稳定粮食生产和茶叶、莲藕等传统品牌农业,甘蔗支柱产业也得到恢复性增长,去年进厂糖蔗90多万吨,蘑菇种植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桑蚕、蔬菜、西番莲等特色产业也迅速发展。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2年的32.8%提高到2006年的46.3%,畜牧水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覃塘区还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区城乡面貌有了新变化。相继建成兴六高速公路覃塘段10多公里、兴六高速公路至市区的一级公路连线18公里、覃塘至五里二级水泥路23公里,修建了乡村道路200多公里,长30公里的凤凰至覃塘二级公路正在紧张施工。完成了郁江大冲堤等防洪堤加固、覃塘镇黎头垌等农业综合治理项目和61项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以及一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投入6000万元进行新区建设,建设了城区西开发区、罗齐垌开发区、三角岭旧城改造、甘化商城、莲香居商住小区等一批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2.7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2002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现在的7.5万人;全区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3.9%提高到现在的21%。在5年的发展历程中,覃塘区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该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几年来投入5000多万元(包括国债)扶持教育事业。覃塘高中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晋升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投入1500万元完善各乡镇计生服务设施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在2003、2004、2005年获得自治区计划生育先进县称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妥推进,全区参合率达82.33%。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