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甜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减少投入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年复种甜玉米20万亩;聘请日本专家、苏州大学教授,开展高品位生丝生产技术研究,生产出的5A茧丝达到区内领先水平;专家给土地“体检”“开处方”,“对症”给茉莉花施肥;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茉莉花网上交易……近年来,横县通过集聚优势人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地支撑了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
广纳贤才 人才强县
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发展战略中,横县把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作为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的重要途径来抓,取得初步成效。
该县创新思维,大力实施“引智工程”,认真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设。对高层次人才,他们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进机制,大力推行柔性引进、流动借才,采取技术咨询、科技合作、技术援助等方式,成功聘请了国内一批拔尖人才为该县经济发展服务。
他们成立机构,进高校、入院所、赴外地,通过招、聘、雇等形式,共引进各类人才2138人,还与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签订了人才长期合作协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陈宗懋,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博士顾明华为茉莉花产业攻关领军人物;聘请广西玉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程伟东,广西大学教授吴子恺为甜玉米产业领军人物;聘请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谢保贵为食用菌产业化技术人才培养“一五百千”工程领军人物;聘请中国农业大学王爱国教授、广西大学李琼华教授为高产长白猪的配套选育技术攻关领军人物……
如今在横县,桑蚕、蘑菇、甜玉米、茉莉花、水产畜牧等每一个农业优势产业,都聚集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建设有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作支撑。仅桑蚕产业,就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为领军人物,由广西大学屈达才教授,苏州大学白伦博士、胡征宇博士,广西蚕业指导总站顾家栋研究员等7名高层次人才为专家组,横县卢受坤、蘑长寅等53名技术骨干,3个桑蚕协会140名乡土人才为骨干,开展5A茧丝生产技术研发和培训本土技术骨干,建立优质桑蚕原料基地,进行示范种植和技术推广。
技术进步 效应凸显
人才是技术研发的核心要素,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凭借高层次人才“智囊团”,横县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技术难点,采取政策支持、项目扶持、资金倾斜等办法,依托科技项目攻难关,推动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该县先后开展了“茉莉花优良新品种引进筛选与示范”“有机茉莉花栽培技术”“高产长白猪选育配套技术”“甜玉米新品种引进筛选与示范”“历史名茶发掘示范”“甜玉米欧盟标准”“桑蚕高品位丝研究开发”等多个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茉莉花白绢病生物防治、标准化茉莉花栽培等17个阶段性成果。
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显现出成效。
——新品种方面,年初由广西桂华茧丝绸有限公司引进彩色蚕种,经过示范户的精心饲养,平均每张蚕产鲜茧40至55公斤,企业成功生产出彩色丝3000公斤。上半年推广超级稻10万亩,平均亩产达582.5公斤。播种美国甜玉米新品种12500亩,第一造平均亩产达1130公斤;第二造平均亩产976公斤。
——新技术方面,自主创新了省力化养蚕技术、蘑菇原料本地化栽培技术。由横县桑蚕蘑菇行业协会研制出的升降式方格蔟营茧技术,目前已有1.23万农户在使用推广该技术,生产出的蚕茧每公斤价格比花簇茧高2元;由广西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和横县科技局试验,利用蚕沙、甜玉米秸秆、沼气液等本地资源栽培蘑菇,生产出的蘑菇白净结实,每平方米比传统栽培产量高2公斤。
——基地建设方面,由广西富丰集团全资子公司,引进繁育的春江鸭新品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经营模式,建立21个无公害肉鸭养殖示范基地,年出栏肉鸭3000万羽。同时,通过技术攻关,公司一期工程建有每小时生产2500只白条鸭,及配套建有3000吨低温肉食品保鲜冷藏冷冻库,以及50吨速冻能力肉鸭加工生产线,填补了广西肉鸭自动化规模屠宰加工的空白。
点石成金 兴农富民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群众致富搭起金桥,为横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是一亩地,产量、收入要比过去增加两三倍,过去根本没法跟现在比。我们农民致富,光靠勤劳不行,还要有科技。”横县校椅镇一位老农如是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已证明,一旦掌握了科学技术,就有了点石成金的魔力。过去,由于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跟不上,尽管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产地,可横县生产出的茶叶档次低,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近年来,通过聘请专家实施“优质茉莉花茶加工关键技术开发示范”,横县“六堡茶”已荣获了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奖”等多项荣誉。“横县南山白毫茶——圣种牌红茶”等一批名优茶品牌开始崭露头角。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横县农业优势产业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轨道。目前,该县已建立起有机茉莉花生产、优质甜玉米、优质蚕桑、蘑菇原料本地化技术等示范基地183个,带动70多万农民致富,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农民大幅增收。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鹿寨县:石路村上榜全国亿元村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镇亿元村名单,鹿寨县鹿寨镇石路村榜上有名。 【详细】
恭城:科技创新引来火龙果落户“冷”地
热带作物的火龙果,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种植成功,近千亩的龙虎乡火龙果种植,成为桂林市最大种植基地,火龙果种植如此成效,这得益于该县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近年来,该县对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送高校深造等 【详细】
天峨:美丽花海带动乡村游
6月19日,在天峨县川洞河燕子湖景区,一大片的格桑花、硫华菊、百日菊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体验乡村风情。花海游人、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 据了解,川洞河燕子湖景 【详细】
恭城土蜂蜜“香飘”海外
“喂,是桂林恭城的潘总吗,我们香港桂林同乡会吃了你们恭城土蜂蜜,感觉挺不错的,同乡会让我转达大家心愿,感谢桂林市委统战部与恭城县委统站部牵线搭桥,更感谢恭城提供这么好土蜂蜜”。日前,家住 【详细】
融安:技能培训助就业
6月22日,在融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融康社区,叉车学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叉车技能培训。近日,融安县举办叉车司机培训班,主要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当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示范操作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