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24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杨立琼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时值仲夏,刚刚农忙完的横县陶圩镇苏村村委会苏村村民,来不及歇息,又转入“农忙”——忙冬种备耕。

  “我去年采用平顶棚种蘑菇1000平方米,产量8000公斤,平均价格每公斤7元,纯收入4.5万元。种蘑菇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镇农产品协会提供种苗、肥料和技术指导,组织人员来到村里随行就市收购产品,既方便又不愁卖。最多的一天采收蘑菇1200斤,收入5000元。我计划今年再扩种达到2000平方米,争取纯收入实现8万元。为此,我从8月就开始备料:甘蔗叶和牛粪。”,苏村村民苏福均兴高采烈地向记者描绘他的蘑菇发展蓝图。村民苏瑞兆说:“我今年60多岁了,去年种蘑菇160平方米,收入近9000元,想不到用蔗叶发酵种蘑菇这么高产,每天采多少卖多少,直到晚上十点多还能卖,越干越乐,我老了还能挣那么多钱。今年我要扩大种植达到300平方米。”

  苏村是陶圩镇一个偏远的山村,农作物以种植甘蔗为主,近年来,村民们在镇党委、政府引导、镇农副产品购销协会扶持下,充分利用甘蔗蔗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蘑菇种植,很快走上了致富路,新农村建设热火朝天。全村3000人,去年有60%的农户种植蘑菇,面积达10万平方米,人均种菇收入1500元。昔日这个穷山村,经过十多年大种甘蔗,不断富裕起来,近两年,利用甘蔗叶、牛粪,发展种植平顶棚蘑菇,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今年,该村家家户户都计划种植蘑菇,都如苏福均一样为扩种蘑菇而提前备料。记者在该村看到村道两旁、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甘蔗叶、牛粪,随处可见村民们挑蔗叶,翻晒牛粪。

  苏村村民为扩大种植蘑菇从8月就开始备耕备料,这是横县大力发展冬种农业的一个縮影。该县农业局副局长黄顺建介绍,今年全县把发展冬种农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早计划、早落实。确定了“良种+良法+产业化+新农村+绿色农业”的工作思路,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发展食用菌、甜玉米和秋冬菜等农业优势产业作为冬种突破口,采取强有力措施,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全县计划食用菌栽培面积1000万平方米,产鲜菇6.5万吨。县农业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创新蘑菇栽培技术,研究出了符合全县实际情况的“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大田栽培技术”,该技术比一般的“二次发酵”要少一半加热时间,节省燃料和人工,操作简便,提高了生产效率,适合各种栽培棚使用。总结推广“陶圩蘑菇平棚栽培”模式,通过总结、创新、提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新型蘑菇栽培模式,该模式可提高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大大减少因“暖冬”造成的死菇损失。抓好菌种质量,由县农业局统一管理菌种市场,成立菌种厂,严把质量关;巩固老区(云表、马岭等乡镇),发展新区(陶圩、峦城、六景、平马等乡镇),陶圩镇今年计划种植蘑菇60万平方米,云表镇种植460万平方米。抓好农民专业技术组织、龙头企业带动订单农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加强蘑菇种植技术培训,全县已从8月初开始抓好农民培训工作,通过大力开展培训、示范推广,提升了全县食用菌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无公害秋冬菜生产。今年全县计划利用冬闲田发展23万亩无公害秋冬菜生产,主要品种是免耕马铃薯、大白菜、大头菜、萝卜等,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目前,全县农业部门已从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严格管理,把好质量关。多渠道招商引资,发展订单农业,确保冬种高产高效。

  三是创新甜玉米生产。形成了“营养杯育苗+免耕+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一整套完善的甜玉米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了单造产量和质量,甜玉米比去年增产5%左右,而且生产出的鲜苞质量好、商品率高;提高复种指数,实现了一年四造,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有效地扩大了种植规模。全县甜玉米种植面积20万亩。

  四是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检查,重点打击假冒伪劣种子、肥料、农药等三大农资产品,重点查处制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等违法行为,重点查处种子和农药两大市场,规范全县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供稿:横县县委宣传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