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2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猛 廖桂富 江永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打从1997年购下全区第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见“机”行事的象州人如今再夺三个全区第一:拥有水稻专业收割机329台,全区第一;农机作业收割率32.6%,全区第一;并率先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单兵种”作业向“多兵种”协同的演进。

  “三个第一带来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农民收割不用弯腰了。”象州县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副主任覃录胜说,“深层次的影响则是农民跟着机械走,为适应农机连片作业,农户自己规划合计,走上了连片种植、基地种植的路子,大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农机作业好处多多。覃录胜说,“时间快,机动能力比人力强;成本低,机收作业比人工作业每亩减少成本七八十元;解放农村劳动力,每年光是农机校培训的外出打工人员就达千人。”面对这样的“良机”,当地政府逐年增发补贴,农机部门也在示范推广上投入不小的精力。2005年该县迎来了第一个购机热潮,当年新增69台联合收割机。2006年该县获国家、自治区补贴资金96万元,县财政补贴6万元,拉动农民投入950多万元,购买联合收割机102台、大型拖拉机25台。目前,全县拥有2台以上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已有33户,投资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已超过10家。今年上半年,该县机收面积已达5667公顷,机收率已由2005年前的7.2%攀升为现今的32.6%。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推广机器插秧机后,该县的机种率也从多年不变的零指标迈前一步,机插作业约160公顷,达到1%。9月15日,记者在谢管村委中平村看到,成片的机插田十分整齐,已见规模。县农机推广站站长韦崇新在旁介绍说:“机器插秧省地方、省种子、省劳力,最后收割时还要比人工插田每亩多收得两袋谷。”慧眼识“机”的老百姓又眼热了,追着农机户喊“明年一定帮我种”。

  随着农机台数的大幅增长,当地渐渐出现“大户吃不饱、小户没得吃”现象。中平镇的农机户杨建球说:“2005年我家两台机子都不得闲,老百姓争机子争到打架。现在机子多了,每个村都有,‘有机无工做’并不新鲜。”今年6月15日,在县农机部门的引导下,象州县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这是全区第一个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整合了农机和信息资源,实现了“单兵种”作业向“多兵种”协同的演进,进行跨村、跨县、跨市,乃至跨省作业。今年上半年,该合作社理事长梁文光带着9台高性能收割机进行跨省作业,甚至把机子开进了农机大省河南等地,收割面积达800公顷。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