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1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猛 杨振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武宣县深入开展消除城镇居民“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简称“双零家庭”)就业援助工作。至8月底,该县城乡“双零家庭”已落实就业援助2169户共2169人,占全县“双零家庭”户的82.66%。其中,城镇家庭“零就业”现象全部抹除,喜获“一百分”。

  8月30日,记者来到住在武宣县城老街区的覃秀团一家走访。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典型的“零就业家庭”,靠在家卖点小百货维持生计。了解到县里落实就业援助的信息后,覃秀团马上去报了名,在服装班接受培训三个月,自感“收获不小”。她说:“学了点技术再找工作肯定容易些。希望有份比较固定的事情做,收入稳定,小孩读书也安心。”

  像覃秀团这样的“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今年以来成为武宣县党委、政府关心的民生大事。年初,该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入户调查工作,共完成城镇“零就业家庭”调查材料汇总3853户、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调查材料汇总7.93万户。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廖武谊说:“调查摸底真正做到不留死角!档案材料全部输入电脑,20年后都还有用!”最终经过审核、公示,确定城镇“零就业家庭”193户、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2089户。

  为解决“双零家庭”就业问题,该县努力拓宽渠道,或组织培训后送出去打工;或鼓励支持自主创业;或就近安排推荐就业。武宣镇劳动保障所所长廖桂华说:“就业援助方式很多,但培训更有帮助。”该县今年实施“能力促进就业计划”,已组织各类培训58期,培训6443人,新增劳务输出1.08万人。廖桂华说:“培训结束会发给全国通用的结业证书。外出做过工的知道这本证书有用。没拿到证就出去做工的,回头还跑回来催要呢。”

  对年龄相对较大、就业相对困难的“4050”人员,该县则采取由政府埋单的方式,优先安置公益岗位解决就业。县委书记彭进瑜说:“结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政府出钱买岗位,每个乡镇拿出10个清洁岗位,保证乡镇清洁有人落实、‘双零家庭’有钱养活。”该县还将所有县直单位的门卫一职定为公益岗位,由县劳保局统一调配。加上各单位的清洁轮值人员和县城环卫工也全部安置“双零家庭”人员,一举落实了300多个公益岗位。

  该县坚持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定期回访,不断更新,逐步建立了就业援助长效机制。武宣镇党委组织委员、副镇长欧利发告诉记者:“消除‘双零家庭’这个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时刻关注掌握情况的变化,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从6月底到8月底,该镇新增62户“双零家庭”,全部得到了就业援助。

  县委书记彭进瑜分析说,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是消除“双零”工作的难点,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企业落户武宣,实行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消除‘双零’的根本,也是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下一步将加大引导,争取早日把另一个‘零’抹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