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0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于宝宪 粟卓飞 黎学汉 宋朝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聊起平南的招商引资,当地群众在茶余饭后脱口就能说出点“名堂”来:“华润水泥(平南)”、“雄森酒业”、“丝绸工业基地”、“飞天汽车城”……这一连串的项目建设之所以深得民心,是因为老百姓对“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看得见”,而且对“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摸得着(得到了分享)”。对此,该县县委书记覃志清一语中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才能夯实‘和谐’的基础。”

  平南,一个人口达130万的农业大县,“民生”问题年年都被历届党委、政府列为“中心大事”,由于财政“捉襟见肘”,每每留下的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财政增收,这就为该县拿出“真金白银(县财政)”向“民生”倾斜憋足了“财气”。

  拿出“真金白银”向“民生”倾斜,该县每一笔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村村通——去年投入2823万元完成农村公路39条计226.06公里,今年上半年又投入了1620万元;医疗——落实补助资金2005年为280万元,2006年为404万元,今年上半年已投入150万元,全县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近100万人,并为“参合”农户(一户一人)提供免费体检;就业——仅今年上半年就投入80万元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目前全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含外出务工)17万人,比去年多2000多人;教育——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分别投入2422万元和1070万元,新建、扩建、改建、回建各类教学楼、宿舍及购买图书和教学设备,同时积极响应和落实刘奇葆书记的重要指示,从2006年开始每年拨出专款100万元在广西率先建立扶持贫困大学新生入学长效机制;社保和扶贫济困——对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优抚对象户、计生户、拆迁户等群体在不折不扣地执行有关政策外,还力求做到“有求必应”,仅医保费开支一项2005年为1334万元、2006年为1485万元、今年上半年已支出931万元。此外,作为农业大县,从2005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拨出专款各200万元,分别扶持养猪和种桑养蚕的农户,使当地的两大传统产业一举成为农民增收最大的支柱产业。仅今年上半年,蛤塘屯的养猪专业户人均纯收入就有2900元。

  拿出“真金白银”向“民生”倾斜,钱花在了老百姓的“身边大事”上,而“账”却让他们铭记在了心底里。2005年该县经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损失惨重。灾后县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使全县6307户因灾房屋全倒户于2006年元旦前全部住上了新房。各级党委、政府救灾的“真情”赢得了“民心”的回报:去年,在了解到党委、政府为抵御灾害而加高加固防洪堤的政策后,沿堤的163户老住户二话不说,“一夜之间”就毫无怨言地签订了拆迁协议,使拆迁工作“一帆风顺”。其中拆迁困难户林静一家还“惊喜地”收到了政府的两个“福利红包”:一是女儿考上大学领到了贫困入学金5000元;二是夫妻两人因属拆迁困难户有一人享受到了低保待遇。林静至今还在回味着那段难忘的“幸福时光”。“华润水泥(平南)”项目是当地的“第一号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31.58亿元。该项目从2003年动工至今,以“民生”为上,在补偿标准、宅基地安排、养老和低保的安顿到务工的安置等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让利于民”,因此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鼎力支持,工程建设更是“一路走好”……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