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0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黄格 罗日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啪”,用手轻轻地转一下按钮,蓝色的火苗就窜了出来,灯也亮了起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豆也村,村民韦勤高兴地说:“过去用柴火烧水煮饭,烟熏火烤;现在用上了沼气灶,既方便卫生又省柴省电。”

  如今,大化瑶族自治县已建成沼气池26156个,农户普及率达30%,12万农民从沼气工程中每年可获得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农村沼气工程成为富民工程和生态工程。

  针对石山面积多、水土流失多、库区移民后靠安置多、贫困人口多的县情,大化提出封山育林、改燃节柴、退耕还林、红水河生态治理、发展链式农业经济等措施,鼓励农民建造沼气池,使用清洁能源,提高生活质量。为解决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该县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把区、市、县三方资金捆绑使用,每户补助沼气池投资1000到1400元不等,加快了建池速度。

  大化农村过去每户农家一年要烧掉5000公斤左右的木柴,每户要有1个强壮劳动力上山砍柴运柴,既辛苦又破坏生态,得不偿失。农户建起沼气池,省柴省钱省劳力。县能源办主任蒙祖英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农户建一个8立方米“三位一体”的新型沼气池,用沼气做饭,一年可节省燃料费600余元;用沼气照明,一年可节约电费90余元;一个沼气池可以保证二三亩地的肥料,一年可节约化肥、农药100余元;施用沼肥粮食产量可提高25%以上,增效150元。一个沼气池一年带给农户的直接经济效益近1000元。

  该县把沼气建设与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农民建设生态农村。目前,全县已造林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有关部门在农村群众中倡导科学文明的新生活,一改过去脏、乱、差的现象,村民们不但住的是楼房、烧的是沼气、吃的是无公害农产品,还用上了自来水,通上了公路,装上了程控电话,房舍四周绿树掩映,花果飘香。同时,把沼气作为发展种植和养殖业的纽带,大力发展“猪(牛)-沼-粮(菜、果)”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大兴农村沼气经济。大化镇弄着屯就利用沼肥种植无公害葡萄、水果型玉米等,逐步发展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

  为了全面提高沼气池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有关部门还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沼气池建设和管理、沼气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等知识和技术,培训了475名沼气技术人员,均获沼气职业资格证书,其中有58人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沼气生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以村为单位,切实强化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搞好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加快技术推广步伐,提高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科学生产和管理水平。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