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06日 来源:桂中日报 作者:蓝艳青 蓝振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8月21日,忻城县北更乡塘太村爆竹声声,热闹非凡。壮族群众携老扶幼,喜气洋洋地来到位于该村的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楼施工现场,共同见证该村有史以来最大投资项目开工的激动人心的一刻。村党支部书记黄英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个项目总投资达46万元。项目的实施,为各民族群众搭起了一个致富的平台。感谢县委、政府为我们少数民族群众办了好事、大事。”

  这只是忻城县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始终把民族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民族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一个缩影。

  位于红水河畔的忻城县,居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等17个民族,2006年末人口总数40.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7.9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94%。

      在开展民族工作中,忻城县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稳定,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2003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685.88万元修建民族乡村四级路25条,村屯道路133条,解决27.67万人的“行路难”问题;投入188.5万元用于巩固和完善异地安置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优势产业;投入953.99万元兴建提(引)水工程56处、家庭水柜2363座,受益人口7.5万人;投入406.8万元兴建贫困村沼气池8429座,解决3.6万多人的生活用能问题;投入500万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与建设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电。

  在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县还想方设法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为确保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运行,2004年县财政一次性拨款565.75万元清偿2002年以前教育基建债务;累计投入资金7818.9万元,全部消除中小学校D级危房;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子女“两免一补”政策;党员干部踊跃捐资助学,帮扶4000多名中小学贫困学生。

  “看病难,看病贵”是民族地区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2003年以来,该县共投入223万元建设和改造了7个乡镇卫生院,并不断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防保网络。同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使民族地区群众人人能够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目前,全县农民参合率达74.4%,农民参合意识高涨。

  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该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兴建各种文化场所,积极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参加体育运动会和文艺展演。在来宾市首届体育运动会上,该县夺得17金、9银、8铜的好成绩,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和“突出贡献奖”。2006年,该县山歌手参加来宾和广西歌王擂台赛,夺得了“桂中歌王”、“广西歌王”桂冠。

  对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该县各级党委、政府更是充分重视。尤其是对传统民族节日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了全县少数民族的浓厚文化特色。

  雨露滋润石山春,民族花开红烂漫。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忻城各族儿女以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全县贫困人口从1993年底的18.2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8.62万人。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4.04亿元,生产总值59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9元。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