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星小工厂到规模以上工业今年上半年实现总产值5.09亿元;从“寄人篱下”到拥有自己的活力新城区;从残旧破损的村宅到整齐划一的新农村;从小打小闹的“乡村旅游”到广西旅游新热点……建区13年的钦州市钦北区,围绕新工业区、新城区、新农村、新旅游“四新”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艰难爬坡到振翅高飞的跨越,千家万户也为此从经济发展成果中受益。
6000村民在家门口上班
位于钦北区皇马工业集中区的钦州市桂弘羽绒有限公司装载车间里,十几个装载工人正在一辆运往浙江的加长卡车上忙碌地叠放鸭绒。
“想不到,在家门口也可以进厂上班领工资。”工人张仕伟边装货边对记者说。张仕伟是公司所在镇大垌镇马皇村委白土村村民,夫妻俩从2005年3月公司开始生产时就在这里上班。妻子做拣毛工,两人月均收入1500多元,除去一家5口人的开支,还有存款。
“家乡工业发展快,我们不用再东奔西跑打工了。”张仕伟说,在白土村周边的几个自然村,像他这样从家乡工业化中受益的村民就有50多人。
“要有效转移劳动力,必须大力发展工业。”每次召开工业化城镇化工作会议,该区区委书记黄寿贵总是强调这一发展思路。
于是,钦北区积极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大力推进“工业兴区”战略,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仅今年上半年,就引进新项目2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4个;引进合同资金6.28亿元,同比增长115.89%;到位资金2.219亿元,同比增长12.8%。
招商引资迅猛的势头促使工业化发展快速推进。目前,该区皇马和大寺两个工业集中区已落户工业企业33家,总投资5.65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建设21家,13家已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2.5亿多元。在工业区快速建设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3家,同比增加9家,形成了制糖、松香生产、矿产品加工、木器加工、烟花炮竹、羽绒加工、制药、编织工艺、水泥生产等工业格局,成为该区工业发展的生力军。
随着工业的加快增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上半年该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6%,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3%和42%,增速均居全市之首。
工业化让更多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目前,该区共有6000多村民就近在企业中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
650多人将从村民变成居民
您可能不相信,一个城区竟会没有城。过去的钦北区就是这样。建区伊始,干部职工全部“寄人篱下”,借地办公。偌大的钦州市城区,却没有一条属于他们的街,没有一栋属于他们的楼房。
为改变这种“有区无城”的尴尬状态,钦北区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化,从无到有开始了新城区的规划建设。目前,2.36平方公里的钦北主城区已经形成框架,行政信息中心区计划投资1.3亿元,至今已完成投资8300万元……城区行政中心区规模的形成,使钦北区成为客商投资的热土。去年以来,福建、浙江以及南宁等地的众多客商前来考察钦北新城区,洽谈投资事宜,新城区地价不断上涨。据悉,仅新城区旁的一块地地价就从每亩6万元飙升至35万元。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有利契机,集合清水窝、牛头湾两个自然村的资源和潜力,通过钦州一中搬迁扩建等项目带动新城区建设,届时整个城区中心面积将达到4.29平方公里。”该区区长陆海生对城区的发展胸有成竹。
“划入钦北区管理后,我们实现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办事方便多了,有10个居民还在区里谋到了清洁工的工作。”清水窝村村民谢树信高兴地说。据了解,新城区的加快建设,使清水窝、牛头湾村的650多村民直接从城镇化中受益。
农林牧渔业带来人均增收1200余元
8月初,记者到钦北区那蒙镇金来养鸡协会采访时,正碰上该镇平福村委那电村的养殖户陆金跃提着3只瘟鸡仔来协会求助。会长陆金来戴上胶手套,拿起剪刀麻利地对两只小鸡进行解剖,证实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我们协会服务的养鸡户有100多户,年出栏鸡160多万羽,存栏40多万羽。”陆金来告诉记者,目前在那蒙有两个养鸡协会,服务的养殖户分布几个镇。协会除给养殖户赊垫鸡苗、饲料、疫苗,还免费为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并负责市场销售。
2003年,大寺镇那葛村委那旺村村民李仁宝想养鸡,却苦于没本金。在协会帮助下,他当年养鸡收入4万多元,净赚2万元。如今,李仁宝已成当地养殖大户,年出栏鸡1万多羽,年均净收入5万多元。“多亏了协会,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李仁宝禁不住说道。
据了解,目前钦北区已建有那蒙岳马养鸡场、平吉华泰养猪场、小董多隆种草养鹅场等养殖示范场100多个,涌现出各种规模的养殖户5200多户。在2005年以畜牧业9.97亿元的总产值摘取当年“广西畜牧业十强县(区)”牌匾后,该区今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6亿元,同比增长12.9%;带来人均增收1204.71元,同比增长16.63%;该区人均现金收入1982元,同比增长18.3%。
旅游经济惠及3000多村民
2004年,钦北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成功开发建设了八寨沟旅游景区,经过几年时间打造,如今的八寨沟已声名远播……
据了解,到目前,八寨沟景区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服务业总收入1亿多元。在旅游经济的强劲带动下,该区商贸、房地产、餐饮等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亿元,同比增长15.4%。
记者日前去八寨沟采访时,进入景区的三级公路已通车,停车场扩建,游客服务中心、游泳池、休闲广场、旅游公厕、景区回路改建、水库增容加固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随行的钦北区分管旅游的领导介绍,该区政府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力争今年创4A景区。与此同时,贵台漂流项目建设也如火如荼进行。
“如果成为4A景区,我餐馆的生意会更好。”在景区附近经营餐饮业的贵台镇八寨沟民族村村民周凤苏高兴地说。她告诉记者,以前餐馆很冷清,自从景区开发建设后,生意越来越好,到了黄金周,饭店天天爆满。据介绍,发展“大旅游”让钦北区3000多村民直接受益。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鹿寨县:石路村上榜全国亿元村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镇亿元村名单,鹿寨县鹿寨镇石路村榜上有名。 【详细】
恭城:科技创新引来火龙果落户“冷”地
热带作物的火龙果,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种植成功,近千亩的龙虎乡火龙果种植,成为桂林市最大种植基地,火龙果种植如此成效,这得益于该县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近年来,该县对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送高校深造等 【详细】
天峨:美丽花海带动乡村游
6月19日,在天峨县川洞河燕子湖景区,一大片的格桑花、硫华菊、百日菊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体验乡村风情。花海游人、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 据了解,川洞河燕子湖景 【详细】
恭城土蜂蜜“香飘”海外
“喂,是桂林恭城的潘总吗,我们香港桂林同乡会吃了你们恭城土蜂蜜,感觉挺不错的,同乡会让我转达大家心愿,感谢桂林市委统战部与恭城县委统站部牵线搭桥,更感谢恭城提供这么好土蜂蜜”。日前,家住 【详细】
融安:技能培训助就业
6月22日,在融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融康社区,叉车学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叉车技能培训。近日,融安县举办叉车司机培训班,主要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当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示范操作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