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8月1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仕平 陆金学 莫益路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从今年5月开始,我干上了街道保洁工作,扣除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险后,每个月能有466元的现金收入。”接受记者采访时,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木帆社区居民陈建泰喜形于色。

  今年43岁的陈建泰属于“零就业家庭”对象,上有六旬老母,下有两个幼孩,前些年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差点出走,他平时靠打些小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多亏镇里给我安排了这个工作,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家庭也很和睦。”他说,社区还有11名“零就业家庭”对象和他一起,同时获得公益性就业岗位。

  这只是兴宾区倾力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积极组织财政、民政、劳动、工会、扶贫和残联等各职能部门,采取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分门别类,把扶助的触角延伸到城乡村屯,让困难群众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他们的做法是抓好“保、医、建、送”四个长效帮扶措施:

  保——建立供养机制,分门别类对口帮扶。对企业困难家庭和困难职工,由该区总工会登记建档,帮助指导企业及特困职工申请低保,同时实行党政工干部联系困难职工制度,开展帮扶活动;对城镇困难居民,实行应保尽保和动态管理,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对农村困难人群,抓好最低生活保障救济金的发放工作。目前,该区452户企业困难家庭和2127名困难职工已全部登记建档,其中1789人已申办低保手续并领到低保金,85户特困家庭、109名特困职工成为干部联系帮扶对象;城镇居民享受低保人数达6.35万人,农村居民有8358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3939名五保救助对象全部能按月足额领取补助金。

  医——建立医保机制,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去年以来,该区利用国债资金先后投入770多万元,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实行乡村卫生院一体化管理,255个村(社区)全部建有村卫生所,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看病。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动农民参加医保,发动职工参加重大疾病互助保险。目前,该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65.35万人,参合率76.92%,其中政府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村3万特困群众“买单”投保。今年上半年,已为7.63万人次的农民报销兑付医疗补偿金1135.39万元,其中大病救助469人,补偿115.54万元。

  建——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2005-2006年,该区共投入707.1万元,在陶邓乡川山村等11个行政村开展整村推进扶贫,修建村屯道路28条113.6公里,建成引、提水工程30处,蓄水池343个,新建沼气池960座,受益群众8500户4.3万多人。今年以来,该区已下拨30万元为首批60户农村特困户进行危房改造,投入95万元新建五保村和乡级敬老院各1个,还拨出5万元专款为1383户“两属两户”办理了住房保险。

  送——送岗位解决就业困难。今年以来,该区与各级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等单位部门共同开发保洁员、保绿员、保安员、后勤员等公益性岗位564个,安排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127户,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8人,安置部分复退军人59人。同时,安排专项资金为支持城市建设而失地的农民免费开展技能培训31期,培训人数7594人,其中有4600余人通过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后实现了“二次就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