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8月0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不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恭城瑶族自治县农业如一颗耀眼的星星,盛名远播:“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汇源果汁”等国内知名企业接踵落户恭城。

  一个既不沿海也不沿边,人口仅28万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为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农民人均年收入10年前是266元,2006年却达3000多元。

  生态农业让恭城脱胎换骨

  恭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抓“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即以沼气为纽带,一头打造以生态养猪(牛)为重点的养殖产业,另一头打造以生态水果(粮、菜)为龙头的种植产业。用猪(牛)粪尿生产沼气,沼气用于照明做饭,沼液、沼渣(沼肥)用于种果(粮、菜)。这被称为“恭城模式”,既解决了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又打造了为农民带来持续稳定增收的生态种养产业,实现了种养、增收、节支、环保等多方面的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

  从1995年形成“恭城模式”到如今,该县光秃秃的山已变得绿油油,荒坡、荒地已变成无公害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成了柑、橙、月柿、沙田柚、红花桃五大优势特色水果产业,水果总面积达3万多公顷,年产水果46.7万多吨,以广西1/160的人口、1/60的水果面积生产出广西1/15的水果;沼气池建设累计达5.66万座,入户率88.3%;农民从水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

  如今,踏上恭城的土地,几十万亩连片果园让人心旷神怡。

  “以前,我们这里山穷水尽,饮水困难,烧柴困难,生活更困难。现在搞了生态农业,生产发展了,农产品好卖了,价格也高了,致富就快了,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莲花镇红岩屯的一个村民兴奋地说。

  生态农业带出座座新村

  村民富了,居室也漂亮了,全县建成高标准的生态富民新农村16个,在建的有86个。其中莲花镇红岩屯47栋错落有致的生态型瑶家小别墅特别引人注目;西岭乡大岭山屯的村民也喜迁新居。

  过去,大岭山人祖祖辈辈在乱石山中艰难求生,靠杂粮养家糊口,吃了上顿没下顿。有顺口溜为证:“有女莫嫁大岭山,吃水也要打算盘;出门三步是陡坡,红薯玉米度三餐。”1992年人均年纯收入仅256元。穷则思变。上世纪90年代初,该村带动农民在几乎寸草不长的石头山上,凿开石缝当果坑,撬开石头建果园,种植生态桃子。如今,全村水果年产量80多万公斤,年人均有果9.6亩,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2003年,该屯办起了“桃花节”,几万外地游客进山观赏桃花。村民邹存亮靠打油茶一天挣2000多元,两个星期收入近3万元。现在,全屯34户农民已全都从山上搬到山下,告别了茅草房,家家住进了300多平方米别墅式三层琉璃瓦楼,彩电、音响、电话等一应俱全。

  “恭城模式”不断引发新模式

  近年来,我区农业部门在“恭城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从抓“一池四小”(一个沼气池、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一个小厨房)入手,不断组装、配套提升生态农业技术,增加生态环,拉长产业链,成功建立了“猪+沼+果+灯+鱼+捕食螨+水果套袋+黄板”、“猪+沼+菜+灯+鱼”、“稻+灯+鱼(鸭)”、“蔗+灯+鱼”、“茶+灯+鱼”等十多种生态农业模式,示范推广了生态养猪(鸡、鸭)、沼气池建设、生态水果(菜、蔗、粮、茶、药、桑)、水果套袋、免耕栽培、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生物有机肥等综合生态农业技术。

  “猪+沼+果(菜、稻)+灯+鱼”等生态模式,突破了仅靠天然河流、水塘养鱼的限制,创造了“鱼塘养鱼上岸上山”的奇迹。通过人工间歇性少量供水,设置高效诱虫灯,灯诱杀的昆虫直接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饵料,沼渣、沼液可以调节生态养殖池的养分,也可以作为农作物优良的有机肥,鱼池中的水葫芦、水浮莲既可作养猪饲料,又可作沼气池原料,还能净化水质。利用诱虫灯诱杀昆虫养殖塘角鱼、养鸡、养蛙,每年为农民增收上亿元。每盏诱虫灯的有效诱杀范围可达50—60亩,覆盖的农作物每亩可节约农药开支50—60元,仅此一项可节支超亿元。农民形象地说:“生态种养,灯亮虫灭,鱼欢人笑,财源不断。”

  百色市田阳县头塘村在推广“猪+沼+果(菜、稻)+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中,全村九个自然屯859户,共建设沼气池695座、生态养鱼池882座,安装了470多盏诱虫灯。百色市右江区那利屯47户人,共建生态养鱼池212座,户均养猪存栏4头,人均水果2亩,年产活鱼4万多公斤。小小诱虫灯照亮养鱼池,上联种植业,下接养殖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形成了良性循环农业模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