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11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黎 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编者按:去年,宜州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准目标,紧紧抓住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大做文章,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促进了财政等经济总量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本报从今日起,对宜州市狠抓经济工作,努力实现“三确保”作系列报道,以此推动全市经济工作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年刚过,宜州市传来捷报,据统计部门初步统计,2004年该市完成生产总值35.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财政收入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102%、20.1%,创历史新高,并率先完成河池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三确保”目标任务。这一串数字的背后,凝聚着宜州市全市干部职工,以强劲臂力奋力舞动工业这条巨龙,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一耀眼的成绩,也认证了宜州市委提出的“工业强市”的成功经验。 

   宜州地处西南出海大通道沿线,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特别是桑蚕、蔗糖已成为全国第一大生产基地,并拥有“三线建设”时期许多国有企业和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宜州市党政班子认为,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发展优势农业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做好特色产业的深加工,才能促进区域经济总量的有效扩张和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确保实现经济的突破性增长。因此,宜州市委去年初作出《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在全市掀起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新高潮。

  为使“工业强市”尽快见诸成效,宜州市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振兴工业、服务工业”大会战,由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并指定市委一名副书记和政府一名副市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发展战略明确以后,宜州市开始舞起工业这条经济巨龙,接着掀起的一波波巨浪在宜州城乡涌动:一是将经济开发区炒热做大。宜州市城西开发区提升为“河池·东莞工业加工区二区”后,宜州抓住机遇,迅速把二区做大,19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很快成为投资商青睐的黄金宝地,分别有香港、广东、福建等外地老板和本地民营企业在此投资建厂;二是积极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市委领导到一般干部,主动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并制定保护、激励措施,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企业顺利开工,尽快投产。如首期投资1200万元的广西嘉联丝绸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2月份动工,不到10个月就建成投产,一期工程年可产生丝200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目前,已落户二区的工业企业62个,项目总投资7.9亿元。去年1—11月,二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8亿元,税收3800多万元;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抓住市场占有率高的制糖、缫丝等支柱产业,把博庆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为了帮助博庆搞好生产,宜州市委、政府不遗余力地给公司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抽调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干部下到蔗区发动群众扩大种植面积,确保甘蔗产量,公司和政府还分别拿出大笔资金无偿用于蔗区道路改造、培训蔗农、超种植面积奖励等。同时,公司投入3900万元巨资对怀远糖厂进行技改,使该厂从日榨5000吨提高到6000吨。03/04榨季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60258万元,比上一榨季多3599万元,全年上交利税5000多万元,占宜州市年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一;四是积极盘活国有资产。通过改制、兼并等形式,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同时,利用原国有企业闲置的土地、厂房等转让、出租,充分发挥它们的经济效益。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去年宜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94亿元,同比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88亿元,其中工业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20.8%,实现了一年初见成效的既定目标。目前,宜州工业正蓬勃发展,如巨龙腾空,呈现出强劲势头,为今年全市的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