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土安置-无土安置-农民工回乡进城创业”。这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都安瑶族自治县扶贫的“三级跳”!
该县县委书记黄瀚影揭示了其中内涵:“有土安置”转为“无土安置”,实现扶贫攻坚质的飞跃;创建“农民工回乡进城创业园”则是“无土安置”的升华与创新,其核心是无土安置石山区贫困群众。
今年7月中旬,创业园防洪排涝工程完成过半,入园移民吃下定心丸。都安建设创业园为石山区找到了脱贫致富新途径,还极大促进城镇化,并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聚集了一批观念新有技术的劳动力。
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复合型扶贫攻坚道路!
创出精彩“三级跳”
昔日荒凉地,今朝成热土。7月上旬,记者在都安县城东部看到,数百栋“统一规划、统一标高、统一红线”的楼房正在拔地而起。这就是该县“农民工回乡进城创业园”。
从大石山区贫困群众到创业园的主人,这是都安扶贫攻坚的惊人一跃!这一跃,经历了扶贫模式的三次创新——
都安“九分石头一分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区。全县有63万人口,其中贫困人口12.93万,分散在1.5万个 场里,3700多个有20户以上的屯没有通屯级路、112个村未通四级路。8万人未解决饮水难的问题……
穷则思迁。1994年,都安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大胆创新,在县城附近澄江乡八仙村建设“八仙农民城”,给搬迁群众配置宅基地和耕地。部分贫困群众从石山区“跳”到农民城。这一跳,跳出了“异地搬迁、有土安置”扶贫模式。
但“石山王国”有多少土地可用?创新扶贫模式、发挥最佳效益的命题摆到了都安县领导班子面前。调查发现,“八仙农民城”荒埌地晴天干旱、雨天内涝,安置户只能依托靠近县城的区位优势从事二三产业,顽强地发展起来。
胆子再大一些!2003年底该县借助国家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机遇,推出“无土安置”新模式——依托城镇建设安置点安置大石山区贫困群众,无偿分给宅基地但不配置耕地。该县统一规划,紧挨着“八仙农民城”实施扶贫搬迁项目“八仙新村”,以二三产业为主,无土安置山区群众180户900人。
“有土安置”转为“无土安置”,扶贫攻坚实现了重大飞跃!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比以前住在大山里好!”住上两层楼的苏振敢说。安置户就近从事建筑、运输、服务、竹藤编织业,各显神通。2005年,八仙新村年人均纯收入1731元,比搬迁前提高近1000元,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扶贫攻坚,创新不止。2005年底,该县继续推广“无土安置”经验,把扶贫和建设“南宁卫星城”结合起来,在县城周边荒埌地建设六柱安置点,并和八仙新村整合成“农民工回乡进城创业园”。记者在这里看到,规划的创业园住宅区、商业区、景观、路网、学校和工厂等设施齐全,和县城隔澄江河相望。创业园占地6.2平方公里,建设期10年,规划投资12.7亿元,安置7000户3.5万人,将逐步成为县城东城区。这是集扶贫开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复合型扶贫新模式!
从“有土”到“无土”、再从“新村”到“新城”,都安扶贫“三级跳”跳出精彩篇章。建设创业园为大石山区找到了脱贫致富新途径,还促进了城镇化,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聚集大量劳动力。7月9日,一期工程415户搬迁户全部入场建房,387户已经建好一层楼。
育出效益最大化
都安有161个贫困村,而扶贫资金有限。县长韦绍仕说,扶贫“三级跳”则跳出了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都安加快建设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改善大石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就地扶贫成效显著。但对于大石山区星罗棋布的极为偏远的小村屯来说,传统扶贫模式效益非常有限。在一些屯,国家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建一条扶贫路,效益覆盖面只有几户群众。菁盛乡新城屯谭凤林告诉记者,辛辛苦苦挣来的工钱寄回家,就像一盆水泼在旱地上。
“穷则思迁”由此而来,但“无地安置”比“有土安置”有巨大的效益优势。
该县发改局局长覃锋算了一笔账。按规定,“有土安置”模式需给搬迁群众每人配置两亩耕地,仅土地调整费用人均4万多元,如按照新土地法补偿标准,费用还要高。
“无土安置”模式则省下一笔土地调整费用,用于扩大扶贫面。
覃锋告诉记者,项目安排扶贫资金人均仅5000元,包括土地调整、安置点“三通一平”建设和产业配置。建房搬迁费用则主要靠群众自筹。据了解,该县每年有15万人外出务工,年收入3亿元。部分敢闯、有技术的贫困山区外出务工人员,基本能承担建房搬迁费用。正在创业园建房的农户告诉记者,搬迁建房人均要1.5-1.6万元。
“跳得巧”巧就在于,该县在“无土安置”模式中把社会资源引进扶贫领域,发挥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为搬迁群众铺就就业门路,有效地解决“无土”的后顾之忧。
目前,创业园试点工程——八仙新村已有羽华工艺品公司和葡萄酒厂等8家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落户。“八仙新村人力资源优势吸引我们来投资办厂”,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荣说。该公司每月生产工艺篮20万只畅销欧洲,直接安排100多人就业,工人平均每月可收入700-800元。同时,“直把农家当成车间”,大量加工任务投放到农家,有2000多人为该公司间接生产。据了解,都安传统优势产业竹藤草芒织编业,正逐步覆盖创业园和广大农村。
改变山区老观念
东庙乡三团村弄元队青年蒙巍天在广东打工多年。去年,他接到家里电话,说县里要建“农民工回乡进城创业园”。
“外面的世界比山里精彩,敢于走出来就有希望。”蒙巍天在外务工见多识广,立即拍板打点行装回到家乡。经过申请,他如愿进入创业园,成为第一个入园建房户。
“无土安置,担心生活出路不?”
“深圳多数人没耕地一样过得好,关键要敢闯敢吃苦。”蒙巍天爽朗一笑说,在老家要爬两个小时山路才能搭上开往乡里的班车,他有建筑技术,在县城打工总比在石缝里种玉米要强。
扶贫好政策和扶贫新模式,给贫困群众走出大山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副县长吴辉军介绍说,该县通过创建创业园实施“无土安置”,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蒙巍天就是已转变观念的大石山区贫困群众典型代表。
为了让创业园安置贫困群众取得实效,该县严格选定安置对象——人均耕地0.3亩以下、对土地依赖性小、具有艰苦创业精神和就业门路的石山区贫困农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
“守着三分薄土,不如走出山门。”扶贫“三级跳”跳出了大石山区贫困群众崭新观念。记者从县发改局了解到,许多山区贫困群众申请入园,大大超过安置计划。已“入园”的林翠鲜告诉记者,用爬大山的精神在创业园里创业,一定能发家致富。
观念转变,推动贫困农民逐步成为城镇居民和产业工人。去年,八仙新村人均纯收入1981元,比搬迁前提高近1300元。目前,都安正敞开山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业园也积极谋划产业转移平台,创建一个具有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工业园前景更广阔。
都安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形成“征服千层岭、压倒万重山”的扶贫壮志。从2002年到2006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了2.7万人,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鹿寨县:石路村上榜全国亿元村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镇亿元村名单,鹿寨县鹿寨镇石路村榜上有名。 【详细】
恭城:科技创新引来火龙果落户“冷”地
热带作物的火龙果,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种植成功,近千亩的龙虎乡火龙果种植,成为桂林市最大种植基地,火龙果种植如此成效,这得益于该县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近年来,该县对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送高校深造等 【详细】
天峨:美丽花海带动乡村游
6月19日,在天峨县川洞河燕子湖景区,一大片的格桑花、硫华菊、百日菊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体验乡村风情。花海游人、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 据了解,川洞河燕子湖景 【详细】
恭城土蜂蜜“香飘”海外
“喂,是桂林恭城的潘总吗,我们香港桂林同乡会吃了你们恭城土蜂蜜,感觉挺不错的,同乡会让我转达大家心愿,感谢桂林市委统战部与恭城县委统站部牵线搭桥,更感谢恭城提供这么好土蜂蜜”。日前,家住 【详细】
融安:技能培训助就业
6月22日,在融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融康社区,叉车学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叉车技能培训。近日,融安县举办叉车司机培训班,主要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当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示范操作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