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1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焕良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刘三姐故乡宜州市,一面抓项目招商,一面抓环境安商。盛夏7月,记者走访宜州经济开发区,映入眼帘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和繁忙的生产景象。今年以来,开发区引进并新开工项目5个,已谈好并签协议即将入园项目5个。一些东部产业转移项目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1到6月,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7亿元、销售收入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实现税金230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1%、66.9%、78.1%和17.3%。

  宜州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纵向比,成绩不小;横向比,让人不安。”副市长、开发区主任李卫东说。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逼着自己做纵向比,否则难以入睡;白天调整为横向比较,这样可以比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宜州市一班人反躬自问:开发区为何那么多年搞不上去,原因是没有一个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的良好环境,没有一个筑巢引凤的资源优势平台。该市上下达成共识:环境是促进开放的重要条件,环境是资源、是品牌、是吸引力、是生产力,谁能营造出好的发展环境,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市里规定:除了国家明令禁止领域外,所有投资领域一律向境外投资商开放,不怕“肥水流入外人田!”

  仅有良好的环境,没有优势的资源作为平台,也吸引不了客商来投资。近年来,宜州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契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扶持桑蚕业发展,狠抓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搞好服务,提高农民种养技能,从而调动农民种养桑蚕的积极性,全市种桑养蚕业迅猛发展,去年全市种桑1.8万公顷,养蚕95万张,产鲜茧3.8万吨。据统计,2006年,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的25%,宜州占广西产量的20%,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桑蚕生产基地市县。由于打造出了优势产业,形成了资源优势,不断吸引外地企业来宜州投资办厂。

  去年9月的一天,经济开发区里总投资5000万元、拥有先进的蚕茧收烘、缫丝、丝绸织造设备100台,具有年收烘1000吨、年产白厂丝300吨、年产真丝绸300万米生产能力的广西首家“东丝西移”面料生产企业宜州市恒源达有限公司,生产出了广西第一块绸布,填补了广西的空白。老板毛兆清激动地说:“是宜山宜水更宜人的宜州市领导难能可贵的真情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个充满生机和机遇的地方,我来这里投资无疑是好的选择。”原来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4年,宜州市招商局局长韦坤林认识了江苏恒源达集团董事长毛兆清后,就亲自上门动员他到宜州考察。他先后7次到江苏海安县登门拜访毛兆清,热情地向他介绍宜州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市委书记、市长对此事也十分重视,和韦坤林到海安登门走访,诚心诚意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毛兆清的心,最终来到宜州经济开发区“安家落户”。

  至今,开发区已吸引宜州市恒业茧丝有限公司、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广西东生天然产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与桑蚕产业相关联的企业14家,共有自动缫丝机70组,年消化全市鲜茧40%以上,产白厂丝2000吨,产值1.5亿元。

  如今,宜州经济开发区不仅茧丝绸加工业的加工规模和区域集中度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带动了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已有55家企业落户开发区,去年全市引进项目17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6亿元,1到6月,全市引进项目67个,计划投资20.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8%。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