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0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徐广成 隆向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平果市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拓宽思路,创新机制,通过推进项目建设、实施产业扶持、加大科技培训等办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大大提高了贫困村群众的致富能力,让贫困群众走上了共同脱贫致富道路。目前该县4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以24个达到优秀、11个达到良好、6个达到合格的标准通过市级验收,2006年贫困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549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11元,同比增长5.2%。

  改善基础设施 夯实扶贫基础

  平果市8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大石山区,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是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为改变现状,平果市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把加强进村道路、路桥、饮水工程、水利灌溉、农网改造、五保新村、生态沼气等公益设施建设作为为民办的实事好事项目来抓,并通过“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各项目进行扶持建设。几年来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6533.7万元,修建村屯道路2849.6万元,解决了77900人行路难问题;修建人饮工程520.2万元,解决了10853人的饮水难问题;建造沼气池1021.4万元,受益农户1844户。

  该县加强联系,落实好定点帮扶单位项目。2006年积极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扶持资金60万元,用于援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项目建成后可解决13个贫困村480名少数民族贫困生读书难和食宿困难问题。通过区党委组织部协调引进资金212多万元,完成路桥一座,扶持群众饲养良种母猪项目一个;资助培训费用1万元,配合扶贫部门开展贫困村干部培训工作,组织192人到百色市委党校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此外,落实好广州市对口帮扶“整村推进”贫困村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资金15万元。

  实施产业扶持 促进整村推进

  在实施产业扶持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地建设为依托,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剑麻、种桑养蚕、种草养猪等产业作为一村一品的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实现扶贫点的自我发展、自我建设、自我创新。2006年以来,该县完成剑麻种植面积1.1万亩,总投资129.2万元,覆盖全县12个乡镇,64个贫困村,5160个贫困户;扶持25个贫困村桑苗1000万株,种植面积2000亩;投资40万元,发放草种550公斤,种草面积1380亩,养猪5500头。

  针对农村资金紧缺的问题,该县积极稳妥地实施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工作,扩大扶持面和受益面,去年全县累计投放扶贫贴息贷款2379.15万元,完成放贷任务101.2%,覆盖92个贫困村5150户贫困农户。贷款用于扶持种植业、养殖业和商贸业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致富能力

  针对贫困农村劳动力技术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实际,平果以开展农村党员大集训为契机,以县、乡党校、农技站三级培训网络为主阵地,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下乡入村授课等形式,在各乡镇村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一是以平果市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为依托,共举办5期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班,参训学员228人;积极做好向国务院培训基地——百色市机电学校输送学员工作。到目前止,该县共输出到百色市机电学校培训学习的有60多人。二是把科技扶贫培训工作与实施“农家课堂”培训工程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贫困村劳动者素质。去年全县开展贫困村农民种桑养蚕、沼气池建设、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班36期3820人次,投入培训经费11.4万元。同时以“农家课堂”为载体开展培训工作,共举办26期,培训240人次,投入培训经费4.8万元。三是大力推进劳务输出,使贫困石山区群众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掌握技术。2003年开始,该县创造性地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引导受培训的山区农民,到右江河谷、本地和外地城镇打工就业落户,4年来全县共转移劳力7.37万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