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2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刘艺 黄健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6月3日,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君子岭村村民李秀琼望着眼前绿油油的稻田,笑得合不拢嘴。她告诉记者,以前自家空闲的这6亩水田白送给别人种还得倒贴水费,可今年还没开春就有几户人找上门以每年500元一亩的租金争种自己的水田。这是镇里发展水稻深加工业带来的结果。木格镇镇长黄火芳介绍,随着镇里水稻深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往村里撂空的水田现在都种上优质稻,每年每公顷水稻可增收1.5万元左右,现在荒田都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水稻深加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木格镇柳塘村的村民梁必雨告诉记者,原本在广东打工的他返回家乡承包了村里0.86公顷水田,很多村民也像他一样租赁耕地扩大种粮规模,抛荒地都被农民“抢”光了。木格镇柳塘村支书梁盛彬告诉记者,以前农民种粮效益太低,农田抛荒现象较为普通。自从中央出台“一免三补”政策,种田不愁卖使农民看到了种粮的希望,再加上这两年村里有水稻深加工企业,发动农民种植优质稻,收购粮价既高又稳定。现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连往年大家不愿种的“地脚子”现在都成了金土地。

  在木格镇三和米业有限公司,3辆卡车早已在门口等候,工人来回搬运着大米。公司总经理谭水才介绍,企业采用先进的刨光、色选设备,形成了品牌规模,去年年产值8000多万元。公司还鼓励当地农民种植优质稻,现在基本家家户户都种上了优质稻。并且企业能够转移村里剩余劳动力100多人,有效地拉动当地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随后记者在木格镇雄达米业有限公司,也看到了同样繁忙的景象。

  港南区粮食局局长周大寿介绍,港南区发动农民种植优质水稻,进行精深加工,创特色、闯市场,使港南水稻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了港南大米的附加值。目前港南区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90%左右,粮食深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水稻21万吨,今年有望突破30万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