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2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何达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陆川县珊罗镇鹤山村的梁天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以前,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过着“种粮糊糊口,看牛耕耕田,养猪过过年”的生活模式。为了改变生活,他曾做过泥水工、小生意,跑过运输,但一直未能走上致富之路。

  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互联网,网上成千上万的供求信息触动了他:家乡的水果虽连续获得好收成,但果农增产不增收。他萌发了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园,专门种植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水果的念头。

  不久,梁天龙创办了“天龙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依靠网上市场信息,采取现代化喷灌设施和配方施肥,采用反季节栽培、无公害栽培和大棚温室育苗等新技术。目前,该园面积已达300多亩,年产值达180多万元。

  在陆川,像梁天龙一样依靠信息化走上致富路的人员如今越来越多,一群网上淘金的“信息农民”正在成长,靠信息挣钱成为陆川新时尚。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该县发布农业信息1780多条,网上销售生猪50多万头、家禽140多万只,其他农产品30万吨,助农增收1.8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陆川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97亿元,增长6.11%。

  网上卖菜赚大钱

  陆川县珊罗镇田龙村是全县有名“韭菜村”,菜农依托电子信息网络,大力拓宽销售市场,把韭菜推向了全国各地。农民们高兴地说:“信息网是咱农民的致富网。”

  田龙村种植韭菜历史悠久,该村农民把种植韭菜作为增加收入的主要产业之一。但是,由于信息不灵,导致韭菜销售渠道一直不畅,有时菜农还不得不忍痛把整块韭菜毁掉作基肥。为了解决韭菜“销”的问题,近年来,陆川县构建了农村经济信息网,县政府成立信息中心,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在村组、企业内设信息联络点。一批批韭菜通过电子信息窗发到全国各地,使菜农足不出户就可销售韭菜。

  据统计,陆川县珊罗镇田龙村竹园屯190多户农户家家种植韭菜,近两年自从实行网上销售以来,该村每天仅通过网上交易的韭菜就达3000多公斤,农民收入每年以60%的速度递增,每亩可收获上万元。2006年组织网上销售韭菜1200多万公斤,总成交额达1000多万元。

  电脑上网发家致富

  “结婚不要彩礼嫁妆,发家致富电脑上网”成为当地农村青年的新时尚。几年来,全县1000多户农民陆续上了互联网,各乡镇的农民可以在网上浏览信息,不少农民开始根据网上提供的市场信息,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更有一些农民开始进行农副产品的网上交易。

  该县农村女青年小谢自费学会操作电脑后,购买了2台电脑,在县城开了家电脑服务中心,利用网上的丰富资源,为社会提供资料查询、打字、复印等服务,每年盈利达到2万多元。珊罗镇农村青年黄岐生、黄熙通过上网获悉种植浸椒有赚头的信息后,大胆引进浸椒子和种植技术,种椒近40亩,亩产收入1000多元。在他俩的带动下,目前,当地就有30多户农户改种辣椒,有效地增加了经济收入。

  送礼就送好信息

  在陆川,很多农民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就是财富,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信息,往往也能富一方经济”。如今,该县越来越多的农民一改过去定亲访友送糖果和烟酒的习惯,而时兴送“科技信息”、“致富信息”。温泉镇泗里村党员严礼荣把自己快速养鸡总结的成功经验当作“礼品”送给本村想致富却无门无资本、外出打工丧气回来的麦绪辉,帮其筹措资金建起了养鸡场,并经常上门为其提供养鸡的防疫知识。在严礼荣的帮助下,麦绪辉去年收入2万多元。

  陆川县在注重信息进入涉农企业、涉农协会的同时,把与农民联系最紧密、能引导和带动农民联合起来规模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农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等培养成传递信息的“二传手”。现在,陆川县已培养农业信息“二传手”1020多户,通过给他们提供生产经营或服务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发挥他们能带领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龙头”作用,迅速把农业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突破“最后一公里”阻隔,从而便捷、有效地实现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使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增效增收。

  农村信息化为陆川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6年,该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1.49亿元,增长6.68%;农民人均纯收入3031.1元,增长20%。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