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22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骆怡 韩帮洁 胡九湘 潘小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五塘的苦瓜远近闻名,种苦瓜让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致富之路上,五塘人永不满足:他们运用科学技术,苦瓜年年高产;他们种瓜又种粮,水稻越种越高产;他们在种植路上不断探索,目的只有一个:让有限的土地“长”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五塘镇,记者感受到的是农民那种从不言倦、勇于开拓的精神。

  苦瓜换来甘甜日子


     天刚刚蒙蒙亮,兴宁区五塘镇农贸市场已经是热闹非凡了。公路上,急驰的是装有一篮篮苦瓜的农用车和摩托车;田间路上,农户正挑着一担担苦瓜往镇农贸市场赶;市场边,人们正把一箱箱苦瓜往车上搬;讨价还价声、欢笑声……五塘镇的早晨像一支欢乐的乐曲。

     五塘苦瓜,以夏季栽培为主。1月下种,4月中旬可摘瓜上市,收瓜期长达5个多月。时下正是是苦瓜交易“收关阶段”,早上凌晨三四时,农民便打着电筒采摘苦瓜,赶个早市卖个好价钱。

     五塘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十分适宜苦瓜生长。五塘镇农民种植苦瓜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自明代初苦瓜从印度南部传入我国南方以来,五塘人就开始种植苦瓜了。现在,五塘镇成为了全国有名的苦瓜生产基地,有“苦瓜之乡”的美称。

     随着“五塘苦瓜”成为一个品牌,政府也适时引导农民走连片种植、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这几年,五塘苦瓜在改良品种和无公害化生产等科学种植上做文章,从国内外引进了“槟城”“春丰”“丰绿”“鑫满田”等畅销的苦瓜新品种。不仅供应市内,还销往柳州、北海、防城等地,甚至经过冷藏加工后运往广东等地。

     去年,五塘镇苦瓜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年总产量8.12万吨,总产值达1.06亿元。五塘村民大多靠苦瓜走上致富路,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

  种瓜技术堪称一流


     种植苦瓜,抛开市场因素,要想多赚钱只有靠产量。目前,五塘群众种植苦瓜的技术已经很纯熟,成为农民致富的保障。这几年,他们采用了营养土配制、种子高温消毒、育苗保温箱、小孔棚育苗、插竹竿技术、人工授粉、天(地)双膜覆盖、高温闷棚以及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苦瓜套袋防病虫害等先进实用技术,使苦瓜质量和产量节节攀升。

     五塘社区农技员韦道业指导村民种植苦瓜将近20年,在五塘各村农民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对五塘的种苦瓜技术信心十足。他认为,选择好品种是丰产的关键。五塘的苦瓜一般都是露天栽培,先在日光温室内育苗,用营养坯培育,然后,壮苗移植。韦道业说:“为什么有的农户一亩苦瓜能卖出5000元,有的只有2000元?如此大的差别就在苗期管理上。苦瓜是喜温耐肥作物,想要高产,就要舍得施足底肥。”苦瓜定植后,要及时插架,因苦瓜长势非常强,所以要插坚固的人字架。

     由于苦瓜植株分枝力强,要选2至3条粗蔓,绑蔓上架,其余的要全部打掉。在苦瓜生长旺期,还要根据天气变化、土壤情况浇水追肥,浇水要“看天、看地、看庄稼“,再结合一般的病虫害防治,丰收就有望了。五塘社区联兴坡慕俊谦支书对韦道业赞不绝口:“今年遇到两次倒春寒,其间又碰上严重的病虫害,他给了村民很多建议,解决了问题,今年苦瓜照样丰收。”

     在五塘镇,关于苦瓜种植技术一向追求最新、最尖。这里还有一种能让传统经济作物摆脱自然环境束缚的新型技术——避雨、避寒、避晒的“三避”技术。现在,五塘苦瓜“三避”栽培面积已达投产面积的98%。

     另外,五塘苦瓜的套袋技术也堪称一流。“给苦瓜套袋,主要是为了防虫害和农药,做到真正的无公害。等到苦瓜长到五指那么大的时候,就可以套袋了,套上黑色的袋子,种出来的苦瓜就是白色的,晶莹剔透;套上透明的袋子,苦瓜绿得鲜嫩欲滴,卖相特别好,供不应求”。

  只花很少精力赚口粮


     “我们上半年种苦瓜,集中精力赚钱,下半年,调整一部分土地出来种水稻。”慕俊谦对记者说。

     村民心里的账算得很清楚——种苦瓜每亩就有3000多元收入,种水稻就算很高产,还是比不上种苦瓜收入高。但是,如果不种水稻,一年到头要花钱买粮食,也不划算。于是,村民在下半年便腾出一两亩水田种水稻。由于水利设施好,凌慕峒的稻米以产量高、米质优而闻名。

     其实,水稻一直是五塘的“优势项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到收获季节,五塘镇一片金灿灿的稻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收入高一些,五塘人一门心思在水稻的种植技术上“较真儿”。最初,他们开展插秧技能竞赛,行距与株距6比3,插完了评判用尺子一株株量过去,误差最小的便是冠军。接下来,农民有了经验,按照规定距离在田里拉绳子,按照绳子交叉点插秧下去,那真是整齐好看还高产。

     心里念着高产,就会对技术有着期待。现在,大家精力基本放在种植苦瓜上面,种水稻能越省事越好。技术员韦道业捣鼓旱播育秧的时候,大家怀着观望态度,他一成功,群众便一一效仿,育秧就不用再下田了。抛秧技术只用了一造时间就完成推广。

     技术的进步让农民种水稻轻松了,加上上半年种植苦瓜施肥很足,田里养料充分,种出的稻米好得实在没话说。他们只花费很少的精力种水稻,就赚回一年的口粮。现在,这里的群众种植的超级稻亩产能达到750公斤,而且煮出来的米饭很好吃。

“我们要让这片土地产出最大效益。”骆怡 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