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19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蒙瑞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农村建设后,来我们村休闲、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我就开了‘邓阳湖茶座’,没想收入还真不少。”近日,在伯劳镇邓阳村的邓阳湖旅游开发区里,村民何世秋对笔者说。如今在灵山像何世秋这样由“一产”往“二、三”产业转移,转换身份角色的农民目前已有10万多人。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灵山县新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一批农民瞄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发展商机,依托背靠交通要道和本地特色产业的优势,规划建设“农家乐”旅游项目,投身食、宿、行、游、娱、购等各大服务领域,创办起一个又一个致富经济实体。佛子镇谭家营村农民,利用谭家营被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机会,结合本村荔枝多、品种优质的特点,把所有权属于集体的“古荔园”建成“农民生态公园”,开发出“荔枝游”等项目,吸引大批的游客喜作新村游,也因此轻松解决了荔枝销售难、价格低的难题。目前,该县规划建起乡村旅游新村10多个,有1千余农民变身从事参与服务产业。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后出现的规模化种养业,也给农村带来了极大的创业发展商机,一批批客商纷纷利用农村的产业或者富余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到农村投资兴业发展。企业老板跳出“龙门”踊跃入“农门”的现象已不再鲜见,使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了企业的“蓝领工人”。在檀圩镇大水垌村,已成为电子配件厂员工的“上班族”劳大嫂兴奋地告诉笔者:“现在不用出远门,就业就在家门口,一个月下来也能拿到1000元左右。”据了解,目前,在该县农村投资兴办的企业不下100家,使近10万农民成为“不离乡不背井,月月领工薪”的二产“职业农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