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0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新强 程夏强 廖慰年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陆川县采取得力措施,发展劳务经济,通过非公企业招用一批,构筑“蓄水池”,城镇建设吸收一批,开辟“主渠道”,外出务工输送一批,铸造“泄洪闸”等方式,三措并举做活劳务经济这篇文章,既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第一季度,该县财政收入7384万元,增长18.5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51元,比增22.9%。

  非公企业招用一批,构筑安置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该县充分发挥马盘二级路两头连通玉林和湛江的地缘优势,结合沿线资源开发和支柱产业的培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抓好沿线县北、龙豪等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招商引资兴建企业,为农民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全县规模以上的铁锅生产企业已达17家,从业人员达1.675万多人,成为农民富裕奔小康的有力支柱。该县温泉镇非公企业迅猛发展,全镇非公有制企业3100户,从业人员2.8万多人;在乡村发展的企业全县有1317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18万多农民摇身变工人,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

  城镇建设吸收一批,开辟转移劳动力的“主渠道”。该县构筑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发展农村经济新模式,不断完善城区建设发展规划,有重点地拓展城区范围,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重点来抓,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管理、协调,在户籍、就业等方面对农民进城给予优惠,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到小城镇从事商业、贸易、餐饮、食品等服务行业。该县还采取引资、贷款等方式,吸纳资金,改建或扩建县、乡(镇)、村三级集贸市场,让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购市场铺位。目前,全县有近3万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跳出农门就地转移到了第三产业。

  外出务工输送一批,营造分流农村劳动力的“泄洪闸”。该县建立完善稳固的劳务输出网络,对外出务工人员正确引导,使之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移。为拓宽劳务输出领域,该县在各个行政村设立58个劳务输出代办点,集中农民工进行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到输出有资源、输入留得住、留下能挣钱。该县有关部门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与广东等地区的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2006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14.8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全年务工总收入超过10亿元。今年以来,全县短期培训农民工1.3万人,转移就业1.1万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