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1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英宁 秦汉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5月11日,北牙瑶族乡北牙屯村民韦坤发领到了第二批“蚕茧工资”:两张半蚕种产出的240多斤鲜茧换来了2000多元钞票。这位41岁汉子一脸阳光:照此下去,全家今年收入肯定突破3万元。

  最近这些日子,能和韦坤发一样点数一沓沓钞票的宜州蚕农有8万多,而像他这样称得上“乡土人才”的养蚕高手在当地不少于3000人。这令人欣喜的现象主要得益于宜州市围绕壮大特色产业,科学培养农业实用人才的一系列举措。

  近年来,为发展壮大糖料蔗和桑蚕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宜州市委、政府将“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化为实际行动:把培养一大批能种好糖料蔗、种好桑树、养好蚕、并以此增收致富的农民人才作为农村人才工作重点,由组织部门负责牵头抓总,科学制订规划,出台优惠政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明确各级单位部门职责,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到领导、到相关干部。全市建立了由本土科技人员、“土专家”和区内外科研院校有关教授专家等组成的120多人的师资队伍。市政府每年还投入15万元以上的专项培养经费,积极争取企业赞助、社会捐资、单位支持,三年来累计投入人才培养经费达500多万元,教育培训18200多人次。

  为促使人才快速成长,宜州市突出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把培养人才的课堂搬到农家、搬到田间地头、搬到企业车间,因地制宜推行“七大”培训模式。一是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培训。按照急需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原则,突击打造产业链上的各种能人。去年该市突击培养了160多名小蚕共育和蚕病防治方面紧缺的人才,使小蚕共育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在全市推广,蚕病也得到了有效防治。二是借助龙头企业培训。利用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和嘉联丝绸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力量,动员和协助企业依托基地大力培训全市蔗农、蚕农。重点扶持能力较强的农民,在帮带中促其成才。仅博庆公司每年投入培训经费都有几十万元,2460多名农民因此成为种蔗能手。三是由党员中心户培训。全市236个党员中心户通过结对子帮扶、开办农家课堂向培养对象传授种蔗养蚕知识、技术、经验。刘三姐乡洛漏村孟山屯党员中心户、养蚕能手韦顶康先后带出21位高徒。如今,全屯户户都有养蚕能手,桑园总面积达345亩,去年人均养蚕纯收入9570元。四是由行业协会培训。全市相继成立的86个糖蔗、桑蚕行业协会,采取会员联系村屯、联系农户的方法,三年多来,共培训了2100多名农民,其中有250多人已出师成才。五是推行“走出去、请进来”培训模式。近年来先后组织带领235位培养对象到崇左、南宁、江苏、浙江等地参观学习,还选派16人到区内有关院校进修。同时多次邀请中国农科院教授黄可辉、苏州大学教授张家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胡乐山、顾家栋教授等10多名专家来宜州授课;还邀请到日本、韩国有关农业专家到宜州举行专题讲座。六是推行项目建设培训。在实施“高产高糖示范基地建设”、“优质蚕茧工程”等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中,积极引进各种先进实用技术。根据项目实施要求,共举办培训班135期,培训人才达6400多人次。七是推行人才小高地培训。以嘉联丝绸公司为主体,联合多家蚕茧加工企业,成立了桑蚕业人才小高地,汇集区内外20多名桑蚕产业专家,通过他们与苏州大学、华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联系,借助他们和联系院校的力量对全市桑蚕人才进行深层次培养。

  人尽其才业方兴。宜州市采取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农资等方面进行扶持的办法,鼓励和帮助实用人才施展才能,发家致富。对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或村委后备干部,对种蔗能手、养蚕能手给予表彰奖励。全市成功推广甘蔗种植机械深耕深种法,成功引进和推广新台糖22号、25号等高产高糖新品种,普遍推广了小蚕共育。依靠人才的“传帮带”,带出了800多种蔗养蚕人才。

  人才队伍的壮大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产业壮大又反过来促进更多农民成才,人才与产业实现了良性互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培养甘蔗、桑蚕实用人才5653人,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到42万亩,良种良法推广率达92%,预计今年糖蔗产量达200万吨,甘蔗平均单产增收1.1吨;桑园面积达26.6万亩,比两年前增长近两倍,养蚕户增至近9万,鲜茧平均单产从每张35公斤提高到45公斤,仅种蔗、养蚕两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比上年增长12%以上。全市科技、人才对糖业、桑蚕业贡献率已达65%。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