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2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华英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同样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宜州市共有3.2万名残疾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9275名。宜州市残联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残联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宜州实际,通过“内联外引”的方式,充分利用沿海劳务市场,积极向外输出残疾人劳务人员,逐渐摸索出一条集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为一体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在发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工作中,宜州市残联积极主动争取该市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2年以来,宜州市委、政府的有关领导曾先后三次与市残联的同志一道前往广东省,与有关部门、厂家协调沟通,为残疾人劳务输出工作铺平了道路。为确保输出的残疾人劳务人员有一技之长、技术过硬,宜州市残联采取集中培训再输送异地就业的工作模式;他们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2000]3号文件精神,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协商,由市劳动部门代向企业和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再从征收的保障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作为培训费用,委托劳动部门对有劳动能力及就业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同时,他们抓住了广东省残联与自治区残联对口帮扶合作的机遇,在广东东莞市长安镇劳动部门的帮助下,2002年8月,首次输出残疾人到广东就业,宜州市第一批经过培训的残疾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几年来,宜州市集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为一体的残疾人劳务输出,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该市输出的残疾人劳务人员有一技之长,工作努力,安分守己,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广东东莞一家企业一次就从宜州招收了100名残疾人到该企业就业;而有稳定的收入,又使这些残疾人劳务人员大多走上了就业脱贫致富路。

  总结5年来的经验,宜州市残联认为——

  劳务输出是当前解决残疾人集中就业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对于残联来说,在目前条件下一无办企业的资金,二无办企业的场地,三无办企业的管理经验,四是办起企业来也不知生产什么产品才适销对路;要靠残联自身力量去解决残疾人就业,是力所不能及的。因此通过集中培训残疾人,再输送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是当前解决残疾人集中就业和脱贫致富比较理想的办法。

  劳务输出为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铺平了道路,为地方的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以宜州市输送到东莞长安新民新溢眼镜厂的残疾人劳务人员为例,厂方包吃住,每个残疾人每月大约有600-700多元的固定收入;由此看出,通过培训再输出残疾人到广东就业,是可以实现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残疾人由于残疾,家庭普遍贫困,通过劳务输出到广东就业,则变成了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可以说,残联每输出安置一个人,就救活了一个家,影响了一大片,为地方的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另外,这些残疾人到广东就业后,通过他们的勤劳、诚实和艰苦努力,在赢得厂家信任、好评的同时,又能回家乡带一批亲戚朋友到广东就业,无形中扩大了地方的劳务输出,带动了一批人就业。

  劳务输出要把握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搞好“内联外引”问题。“内联”即与本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联系,要通过劳动保障部门为残疾人外出就业进行就业前的技能培训,并做好与外地劳动部门牵线搭桥的工作,为残疾人在外地就业提供人身安全、工资待遇等各种保障;“外引”就是外地残联和劳动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后,本地残联如何和他们一起将彼此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搞好和扩大的问题。二是要做好残疾人就业培训这篇文章。残疾人身体残疾,文化水平较低,生活范围小,必然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文化、语言、职业道德、生活习惯、遇险应急等方面的岗前培训,以适应企业的不同需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