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2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日杰  张声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拿着鲜嫩典雅、秀色可餐的榆黄蘑,怎么也没想到,这是以废弃的桑杆为原料栽培出来的。“过去桑叶养蚕,桑杆便是到处乱丢的废物;现在我们通过技术攻关,让桑杆产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来了!”宜州市福和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覃应萍自豪地说。

  广维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吴辉胜兴致勃勃地介绍,该公司利用拥有醋酸乙烯原料的优势,引进美国的高科技和美、英、德、日等国的设备,建设一套年产2.5万吨VAE乳液的生产装置,创下了三个“全国之最”: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工艺最领先。能源动力消耗仅占成本的5%,比过去占成本70%的高能耗降低了65个百分点。三期工程建成后,最终达到12万吨/年VAE乳液,届时可生产6个达欧标的环保型产品,高能耗的产品随之淘汰,生产废气零排放。

  这两家企业的做法,向人们传递着同一个信息:宜州的工农业生产正在进行越“坎”升级的变革。

  靠什么“越坎”、“升级”?宜州上下对此已形成共识:靠向高效、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

  宜州的甘蔗和桑蚕,在广西乃至全国都位居前列,是全市举足轻重的两大支柱产业。为把“蔗桑大市”变成“蔗桑强市”,该市强化甘蔗、桑蚕科技种养,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全市41万亩甘蔗,90%推广高糖品种,亩产量增加20%,出糖率提高了1至2个百分点;24万亩桑园全部种植新品种,同时更新低产桑园,桑叶产量成倍提高;小蚕共育和自动上族架的养蚕新技术普及率已达80%以上,蚕茧解舒率由过去的50%提高到现在的75%,每吨干茧由此增值1000至2000元。仅此一项,全市茧农一年就增收2亿多元。

  全市工业则围绕蔗桑两大农产品加工,引进高科技和技术创新,使之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该市的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利用英国提供的先进技术,建立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生产流程,不仅减少“三废”污染,而且每个榨季产出的再生产品价值超过利税总和的40%以上。该市目前已引进9家蚕丝绸加工企业,使蚕茧得到综合利用,今年1至4月加工增值达2.4亿元,比卖原料提高1.46倍。经过技术攻关,把废弃的桑杆加工成食用菌和无烟炭、把臭气熏天的蚕沙(粪)加工成高效生态有机肥,年增产值3100多万元,实现桑杆、蚕粪无害化处理的多赢效果。

  今年1至5月中旬,该市各项经济指标均好中有升,资源循环利用率创下新高,高新技术产品增值同比增长40%,占工农业产值的五分之三,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0%,“三废”排放明显降低。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