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29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李绿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5月20日是农历四月初四。这天早上,一向宁静的武鸣县马头镇六户村突然热闹起来:村里的喇叭传出了悠扬的音乐,村民三三两两结队唱起了原汁原味的山歌;刚建好的篮球场上,激烈的比赛引来了村民的围观;简易的停车场上,来自首府南宁和周边城镇的30多辆小车有序停放,车上下来的各界人士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穿梭在房前屋后和山坡河边,指指点点,饶有兴致…… 

  原来,这是六户村村民为了摆脱贫困,专门借本地的歌节风俗举办的“鼓足干劲挖穷根”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邀请在外工作的本地人士和从事农业规模生产的民营企业主为本地经济把脉问诊,共商脱贫大计。

     六户村位于大明山脚下,是武鸣县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属广西贫困村。该村全年只能种一造水稻,亩产不超过350公斤。村公所连接各屯的道路均为黄泥山路,交通极为原始落后;全村787人,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为了改变这种贫困状况,村民竭尽全力尝试各种方法,终因各种因素制约,加上地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收效甚微。直到目前,六户村村集体仍然没有分文收入,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今年,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六户村派来了专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周其安。周其安到任后,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分布在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各个村屯,将六户村的基本状况摸了个一清二楚。经过详细分析,周其安认定六户村村民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只要因势利导,苦干巧干,同时借助政府支持和外力支撑,一定能达到目标。在周其安的建议下,六户村村委会举办了这个简朴而热闹的歌会。

    受邀与会的各界人士对六户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人建议,采用“三个一点”的方法筹集资金,立即修建连接各屯的乡村水泥道路,将整个六户村作为一个整体连片开发,向规模要效益。也有人建议,六户村地处大明山脚下,有很好的自然景观,应该马上在全村普及节能沼气的使用,一可以节省很多开支,达到文明卫生标准;二可以减少林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三可以据此开发“农家乐”之类的旅游项目,达到增收目的。另有人建议,六户村有旱地273亩,可以全部种上高品质的台湾糯玉米,这种农作物不仅成品售价比普通玉米高出30%,而且一年可种3造,每亩年产值可达3000元。此外,糯玉米的棒芯和秸秆剁碎后还是澳洲肉牛绝好的饲料……

     各界人士的出谋划策和鼓励,让六户村村民信心大增。当天,全村就筹集了30000元现金,准备用全民参与的形式修建一条长达6.5公里的村公路。另外,市政府计划下拨给该村的公路建设资金也将很快到位。六户村脱贫致富的号角已经吹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