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30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陆崇林 韦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两年来,浦北县以9个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贫困村为主战场,坚持抓项目建设、抓产业调整、抓科技培训,使9个贫困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收入明显提高。2006年, 9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692 元,比上年增长13.5%。

  抓项目建设

     该县为加快9个区级贫困村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贫困村的村村通工程、人饮工程、沼气建设等项目。两年来,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9.9万元,修筑村四级路12.5公里,新建村屯路69.9公里,修复水毁路18公里,新建过水路堤1处,新建桥梁4座。共投入人饮工程建设项目资金118.5万元,以工代赈资金80万元,建成水塔1座,水池7座,水井23口,供水管道45000米,使9个贫困村的饮水问题得到了全面的解决。在沼气建设方面,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1万元,新建沼气池675座,9个贫困村目前合计有1490户建有沼气池,占总数的30.8%。沼气池的建设使用,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节约了山村资源。9个村在抓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绿化工作,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9个村的绿化率达85%以上。这些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的项目建设,使9个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为9个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抓产业调整

     该县为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在9个贫困村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发动群众种植香蕉、柑橙、蚕桑、八角、甘蔗、荔枝、龙眼、速生桉等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木。9个贫困村人均有农田0.5亩,果园0.34亩,山地1.91亩,贫困农户有了稳定收入的经济来源。此外,两年来,该县还加大了转移劳动力的力度,积极组织农民外出打工,2006年9个村委共输出劳动力389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2.5%,劳务输出收入为2377.6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达1000多元。两年来,共投入重点产业开发资金84万元,新增优质蚕桑面积420亩,改造低产蚕桑面积1000亩,改造低产八角林面积3390亩。贫困村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为群众的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科技培训

     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致富技能,两年来,共举办各类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62期,培训农民16698人次,使85%以上有劳动力的农户人均掌握1—2门劳动致富技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致富技能进一步提高。如油村委中心队刘盛文,通过参加养蚕专题讲座后,解决了许多养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2006年养蚕收入达4万多元。同时,为拓宽农民的科学视野,该县认真抓好“村村通工程”,在9个贫困村中全部实现了在自然村中村村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的目标。9个村中共有固定电话2252台,移动电话3421部,户均固定电话拥有率达47.98%;电视机3980台,占总户数的84.84%。电视、电话的普遍应用,方便了群众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和联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进一步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