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30日 来源:玉林日报 作者:罗钊 谢贤荣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进入夏季以来,又是农民养蚕卖茧的好时节。陆川县古城镇清耳村农民王兆海每月数着卖蚕得来的一叠百元大钞时,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他就是凭着一手养蚕的好技术,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了四亩桑树,每年仅种桑养蚕纯收入就达3万多元。目前,像王兆海这样身怀一至两门种养技术,留在家乡发家致富的农民全县大约有1.51万人。他们成为当代农村的“新型农民”和致富奔小康的领跑人。

     为了培植“新型农民”,打造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该县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中挑选了1.51万名有一定科技素质,接受能力和致富愿望较强,从事种养、加工、营销的农民进行登记造册,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定片、定点、定人的技能培训,采取理论辅导与实践指导、观看录像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重点讲授农业生态种养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电脑基本操作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等,由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电脑专家讲授,并定期发放技术辅导资料。同时,授课专家还经常对“新型农民”进行回访,了解“新型农民”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难题,及时进行总结并帮助解决困难。经过培训的农民,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能够破解科技种养中的难题,思路更清晰,视野更宽阔。陆川县乌石镇谢鲁村今年46岁、人称“淮山王”的吕育文,不但掌握了一套科学种植淮山的技术,而且很有经济头脑,他除在自己的地里种淮山外,还大量收购淮山进行加工,并当起经纪人,牵线搭桥为外地客商组织货源。这样,每年淮山季节时,他种淮山、加工淮山再加上中介费,一年可赚10万元以上。他几年前就花了10多万元建起有22间房的两层“淮山楼”。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