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22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韦万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不久前召开的2006年度十佳县(区)表彰会上,喜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殊荣的右江区受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表彰。右江区的获奖实至名归。2006年度右江区完成生产总值68.66亿元,增长24.10%;财政总收入2.8168亿元,增长40.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09亿元,增长48.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1元,增长20.89%;农民人均纯收入2744元,增长24.84%。该区名列“2006年度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区)”第三,由2005年的“十佳”第八位跃进了五位。

    抓特色工业经济,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右江区把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使工业成为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工业产业。大力发展铝工业,延长铝工业产业链,2006年,全区共实施铝工业项目3个,投资额达2亿多元;大力发展水力和火力发电工业,全年水电生产企业工业增加值14.79亿元,成为财政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创新能力。该区一方面加大甘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改造力度,另一方面筹建新的制糖业企业,解决了制糖业生产能力不足问题,实现了蔗农和制糖企业的双赢。同时,把培育化工、造纸、冶炼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开工建设以甘蔗渣为主要原料的合众纸业项目,加大对百色华亿化工公司、百色光大锰业公司、百色融达铜业公司等新产业群中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抓好百法东部产业转移集中区、东笋工业集中区建设。百法东部产业转移集中区现已有广西百色兴友炉料有限公司、百色铁合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落户,项目总投资达1亿多元。

    抓特色农业经济,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右江区以“三农”为根本,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一是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发展主导产业,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协会、中介信息等服务组织,农副产品得到及时、有效地流通,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二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广立体养殖模式,初步形成了甘蔗、林业、芒果、荔枝、龙眼、西瓜、柑橙、蔬菜、粮食、养殖等10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三是扎实推进农村水、电、路、房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06年,全区开工建设通乡油路、通村公路、通屯公路共31条399.4公里;完成农田水利建设项目41个,水库除险加固5处;完成沼气池建设2900座;完成教育工程20个,卫生工程8个。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与福建、浙江、广东等先进发达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06年,共组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500人次,劳务经济收入达6930万元。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出效益

    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动力,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在抓好本级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协助抓好百色水利枢纽、那吉航运枢纽、百坛高速公路、河南新区等国家、自治区和百色市重点项目建设。2006年,右江区引进项目14个,总投资额5.57亿元;实施项目308个,比上年增加61个项目,总投资75.09亿元,增加投资24.63亿元。

    抓特色环境,多元化发展非公经济

    右江区坚持以旅游开发为龙头、以房地产和商贸流通业为主导,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实施了金人鼎房地产、向阳商业城、金湾广场商住楼等28个房地产项目,投资额达11.14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建筑、建材、运输、装饰等相关产业发展。2006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5.43亿元,增长13.2%。同时,以非公经济为主体,不断壮大县域特色经济。2006年,全区非公企业达795家,上交税金1.78亿元,同比增长25.3%;个体工商户达8916户,上交税金5715万元,增长26.65%。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