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是一个圆梦之地。“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说的是柳城人,“挣一厘钱不嫌少,赚一百万不嫌多”,说的也是柳城人,柳城人真神。神奇的土地孕育着梦想,神奇与梦想的结合,创造了柳城经济。
柳城是一幅画。柳城在“工业柳州”的浪潮中,喝到了“头口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柳城建设,创造着从慢步到快跑的变化。这些变化,如同缤纷的色彩,给世人留下了灿烂的记忆。
何处潮偏盛,融江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见此涛头。近日,柳城县荣获了“县域经济进步奖”,连续两年得此殊荣,柳城正把自身拉入到一个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我们就用三篇小节,从“农业大县”到“工业立县”,工业经济初见雏形,农业经济“三足鼎立”,文化旅游经济助推,把县域经济与百姓生活无限拉近,将一连串闪光的数字一一呈现。
工业篇:小产品有大作为
柳城商人始终对“小东西”一往情深:从寻常百姓家的白糖、生活制品蚕丝,到化工的磷酸制品,再到生活日用品纸张……
这些“小东西”都是“非主流产品”,正是这些非主流产品,体现了柳城人顽强的生存能力,和那种“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的创业精神。
当柳城人把“小东西”做成“大产业”之后,会用自己独有的市场闯荡精神把“小东西”卖到世界各个角落,那柳城的工业经济逐渐升温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柳城县四大工业园区的“崛起”,柳城的工业经济就好像是飞机起飞时,需要140节(1节=1海里/小时)以上的速度,经济发展进入“起飞阶段”。
搜索结果一:柳城工业经济稳步前进
让我们将镜头切换到2006年。
四大工业园区增动力,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6.7亿元,增长2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增长26.9%,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制糖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4亿元。化冶企业带动日用洗涤产业大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2.95亿元。茧丝绸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2亿元。三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31亿元。2006年,3个工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77 亿元,成为我县工业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搜索结果二:从2005年和2006年的数字变化看发展
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8.9亿元,比2002年增长29.21%,年均增长8.92%。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两个亿,达到2.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5元,2002至2005年,全县实施项目370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37亿元,荣获2005年度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5.4亿元,增长13.9%;财政收入完成2.5亿元,增长20.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1亿元,增长55.9%。农民人均纯收入3271元,增长12.6%,荣获2006年度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农业篇:滚滚车轮上的幸福生活
衣食住行,行是咱老百姓小康梦想的最后一环,还有什么比把一款心仪的小车开回家更令人激动呢?
当“你买车了吗”成为人们见面常见的问候语;当柳城人用卖蜜桔、甘蔗、桑蚕、药材的钱就可以换回四个轮子,还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汽车进入柳城百姓的家。
现行驶在柳城县大街上的私家车型大多是“吉利”、“金杯”到“本田”甚至“帕萨特v6”的主流车型,小车的主人都是“种蚕大户”、“甘蔗大王”、“蜜桔大王”,他们开着小车进果园下田间。“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几年前,轿车只是公务商务出行的工具,随着柳城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制糖、桑蚕、制药三大特色产业给每个农民增收1500元左右,柳城农民的人均收入稳居柳州市六县之首,带动了私家车的高速增长,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造就了农民收入“排行”第一的“神话”。在制糖、桑蚕、制药、肉食加工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甘蔗种植面积51.9万亩;桑园面积突破10万亩,年产鲜茧8103吨;扎实推进“生态果园”建设,水果面积发展到15.04万亩,其中生态果园面积9.3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6.32万亩,其中2万亩通过自治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认定;畜牧水产养殖向良种化、规模化迈进,全年生猪出栏49.33万头,肉牛出栏2.92万头,家禽出栏420.21万羽,肉类总产量4.7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17万吨。
文化篇:“农家乐”旅游助推起跑
“干活、吃饭、聊天、睡觉”,这曾是凤山镇茂林屯村民兰有虎每天重复的作息表。这几年,他平淡的生活因文化的润泽而丰富起来:村里办起了茂林休闲农庄,常请农家剧团来演戏、露天电影送到了家门口、一叠叠图书摆入了村文化活动室……劳作之余,他可以尽情品尝这些“文化宴”了。
文化润泽了生活,这不只是兰有虎的感受。在柳城文化旅游建设的浪潮中,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文化旅游带给生活的变化。
大埔中寨、凤山古镇、龙头上大宾……几年来,一个个“农家乐”,一个个新景点的开发让很多柳城人有些目不暇接。柳城文化资源的开发直接带动了休闲娱乐、餐饮、交通等旅游业全面发展,形成颇具特色的山水田园、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柳城融江旅游带,构成了“融江一日休闲游”品牌,每逢节假日高峰期,融江游客每日超过3000人,经营较好的“农家乐”年净收入可达近10万元,一般的年净收入也有3-5万元。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吃”、“住”、“行”等行业。据统计,该县已有旅游大饭店3家。旅游业的就业乘数为1:4即旅游业的直接就业人数每增加1人,相关行业的间接就业机会将增加4,目前,该县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00多人。旅游业的发展,还为该县的中国名优茶“伏虎”绿茶、太平“牛腊巴”等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带来了发展良机。经过几年的发展,“伏虎茗珍”茶已闻名遐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伏侨峰茶”、“春江茶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也趁势而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畅销各地。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鹿寨县:石路村上榜全国亿元村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镇亿元村名单,鹿寨县鹿寨镇石路村榜上有名。 【详细】
恭城:科技创新引来火龙果落户“冷”地
热带作物的火龙果,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种植成功,近千亩的龙虎乡火龙果种植,成为桂林市最大种植基地,火龙果种植如此成效,这得益于该县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近年来,该县对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送高校深造等 【详细】
天峨:美丽花海带动乡村游
6月19日,在天峨县川洞河燕子湖景区,一大片的格桑花、硫华菊、百日菊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体验乡村风情。花海游人、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 据了解,川洞河燕子湖景 【详细】
恭城土蜂蜜“香飘”海外
“喂,是桂林恭城的潘总吗,我们香港桂林同乡会吃了你们恭城土蜂蜜,感觉挺不错的,同乡会让我转达大家心愿,感谢桂林市委统战部与恭城县委统站部牵线搭桥,更感谢恭城提供这么好土蜂蜜”。日前,家住 【详细】
融安:技能培训助就业
6月22日,在融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融康社区,叉车学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叉车技能培训。近日,融安县举办叉车司机培训班,主要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当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示范操作训 【详细】